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郭敬明:不在乎韩寒说“…
宋志明:儒学的价值究竟…
杨明:陆机的籍贯和故里
昆明:中学生呼吁无烟环…
蒋明:海外华文媒体在当…
唐浩明:富厚堂的藏书楼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中…
胡晓娟·类思修女讣告
唐绍明:深切悼念任继愈…
最新热门    
 
胡晓明: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时间:2009-11-6 10:55:30  来源:不详

最近一二十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受到的最大冲击,肯定是文化史的研究取向对纯文学的冲击。文化史的研究,开荒拓宇,毫无疑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词学有点不同。词本身就是狭而深的东西,能搞出多少新文化史来,我是有点怀疑的。我们再把城市、女性、物质文化等新东西放进去,又能够改变多少我们对于词的看法呢?

    

    词之为物,张惠言说的兴于微言,以相感动;王静庵说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他们都表明了,词应该是代表了中国文化最为深细幽美的心灵,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何况词像酿酒一样,提炼浓缩了中国文学的精华,来滋养感动我们的心灵,正如惠风说的“取古人词之意境极佳者,缔构于吾想望中,合吾性灵相浃而俱化”,成为一种芬芳悱恻、馨逸美好的心灵。记得陈匪石先生有一个评语,评晏小山词:“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他用了三个排比句,我一直印象很深:“其聪明处非笨人所能梦见,其细腻处非粗人所能领会,其蕴藉处更非凡夫所能跂望。”在我的心目中,词就是让我们的生命变得聪明、变得细腻、变得蕴藉、变得温柔敦厚的好东西。古代小说中有一种香草,说熏过这种香草的人,终身都不俗,终身都有福了。词就是我们生命中这样的香草。深情领略、呼吸过这样芳香的人,生命就一定隐藏了某种品质。词学,不妨可以说,其实正是生命中带有香草的一个文化共同体:“香草共同体”。

   

    谈到词学,我还想到王静庵先生的一篇著名的词学文献:《彊村校词图序》。朱古微先生1925年在上海,做了一件很风雅的事情,就是请吴昌硕画了幅校词图,大家都来唱和。后来龙榆生还把它编成一个集子,王国维写了这篇序。我们今天也是大家围绕着词来写文章唱和,有点像朱古微先生他们的诗词雅集。不大同的是,其实这幅“校词图”是朱古微先生及当时的文化遗民心中的一个文学图腾。我认为这篇序的中心是写朱古微他们因为回不了家,身心不得安顿,所以借着词学这个图腾来招魂。核心大义是讲变化的时代,文化人读书人的乡愁。他用历史变迁的眼光来看这个事情。古代读书人与家乡的关系,可分成三个阶段:

   

    一、古者卿大夫老则归于乡里。有去国而无去乡。(古代与乡为一体。)

   

    二、后世士大夫乐居平生游宦之地,乐其山川之美也。(变化与自然山川之美为一体。)

   

    三、近世士大夫山川之美没有了,家乡故土也没有了,他们流寓之地,北方天津,南方上海。入非桑梓之地,出非游宦之所,内则无父老子弟谈讌之乐,外则乏名山大川奇伟之观。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在这里,而不再回到家乡呢,因为这里有词,有诗,有文。“惟友朋文字之往复,差便于乡居。”反而回到家乡,不能安心。所以,古微先生“盖以志其故乡之思”也,“其魂魄犹若可招而复也”。所以就画一幅图,大家写诗词来招魂。静庵先生最后感叹:“夫有乡而不得归者,今日士大夫之所同也。”我们今天讨论词学,读王国维这篇有关诗人的乡愁的序,不禁会想到,那种烟水迷离之致、低徊要眇之情,那种山川、风雨、花鸟外不得已的心情怀抱,那种芬芳悱恻的心灵,已经越来越离我们而远去了,“夫有乡而不得归者,今日士大夫之所同也。”王国维早就说出了中国词人的宿命。那么,让我们珍惜这小小的文字共同体,借着文字缘、词学缘,为词学、为中国古典文学招魂返魅。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