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搜寻两俄游客续:天气状…
房产商任志强:中国人太…
教宗奥斯塔主教座堂晚祷…
日食传说:天狗还是蟒蛇…
最新热门    
 
雷强:天下选举

时间:2009-11-8 11:43:48  来源:不详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中国的古代选举制度,经过几千年演进,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在周公礼制的基础上创造了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儒学体系,也形成了“天下选举”的理论萌芽。到了战国末期,诸子之学逐渐得到新的综合,“天下为公”也逐渐成为学者的共识。在《礼记·礼运》中,学者对“大同社会”进行了经典地阐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小康社会,“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从文字学上来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中的“与”是“举”的通假字,天下选举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举能”。在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的所有权归天下人,其治理权由天下之人选举领袖来行使;在夏、商、周等小康社会,天下的所有权归天子、诸侯、大夫所有,治理权也为他们所掌控。

 

  从汉唐直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所有权的角度分析,依然是“天下为家”;从“治理权”的角度分析,政府向天下之人开放,以所有权的“一家之私”实现了治理权的“天下至公”。

 

简明的纲维,复杂的体系

 

  在二帝三王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天、地、君、亲、师”为特征的礼治文化。《荀子·礼论》指出:“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阎步克指出,与“君、亲、师”的内容相对应的,是“尊尊”、“亲亲”与“贤贤”三个原则,是“政事”、“家族”、“知识”三个因素,是“君道”、“父道”与“师道”,是“政统”、“亲统”、“道统”三统。“尊尊”、“亲亲”与“贤贤”是中国古代政治与选举制度的纲维,支撑着天下选举体系。

 

  “尊尊”是国家政治的基本原则。西周时期,它是贯穿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等级社会中的庶民尊重贵族、下级尊重上级的原则。秦汉之后,在帝国政治和官僚政府中,“尊尊”原则贯穿于君、臣、吏、民之间的大臣尊重君主、下级尊重上级、平民尊重官员之中。刘泽华指出,中国古代文化坚持王权主义,从理论上规定了皇帝的义务,皇帝不仅要受到天、人的制约,而且要受名分、伦理道德的制约,但主要是对君主的肯定和维护。如果失去了皇权、相权与士大夫之间的相互约束与制衡,王权主义便会恶化变性,成为专制主义了。

 

  “亲亲”原则,即仁孝原则,是以血缘关系和各种拟血缘关系建立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也是不可忽视的政府的政治与行政运行原则。世官制、九品官人制度和部族制度,以及门荫等制度,都贯彻了“亲亲”原则。在中国选举历史上,家庭、家族和宗族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士大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从北宋开始,门荫入仕群体无论从整体素质、入仕起点、升迁极限、舆论评价等方面,比起科举入仕群体都大为逊色。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