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叶廷芳:一个甲子的国庆…
最新热门    
 
叶廷芳: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时间:2009-11-17 10:48:02  来源:不详
  建筑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需要想象的。有为的建筑师都应该把建筑设计视为艺术创作过程。美是流动的,任何一种美的形态其能量是随着时间而消耗的。因此在审美领域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美学法则和规范,那种把艺术风格和形式定于一尊的做法和想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艺术的发展是无限的,艺术的方法也是无穷的,因此艺术创作(自然包括建筑设计)已经合乎逻辑地走向了多样性,并且形成互相并存的格局。这意味着艺术家(建筑师)已进入一个“各显神通”的时代,彼此尊重成为他们基本的处世哲学,另外,美是不可重复的,因为原创性的东西是无法复制的。凡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都以重复为耻,他追求独创,要求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新的“焰火”!想要一件成功作品诞生,就必须容忍上百件平庸作品出现。那种对于别人的创新尝试格格不入的人,至少说明他尚未进入艺术的现代语境。

 

  建筑作为审美的客体,人人都有权利欣赏和评论。这种欣赏和评论跟学问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它跟经验有直接的关系。自从后现代兴起以来,人文追求成为建筑的新的价值衡量尺度。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主张以人为考虑的中心,也就是“以人为本”。

 

  现代建筑像其他艺术一样是不认国界的。例如,美国昔日世界最高的纽约世贸中心是日本人设计的,而现在在建的世贸中心新楼却让德国人中了标;德国国会大厦的改建和法兰克福标志性的金融大厦的设计交给了英国建筑师;法国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在686个竞标图纸中,选中了意大利人和英国人(合作)的;耸立在悉尼埠头的那座石破天惊的歌剧院是丹麦人的天才奉献……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想要在建筑上为本国或本民族争光,不一定非要自己的建筑师出来一显身手,也不一定要以本民族的传统风格为基准。只要这座成功的建筑物耸立在你的土地上,就显示了你作为业主的慧眼和格调。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地球村”已进入“多声部”的时代。只是我们需要的是和谐的乐音。

 

 

 

(摘自《中国大学通识讲座00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定价:39.00元)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