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大师陈寅恪:柳家既负无…
“今日中国无大师”? 恐…
于立生:要培养“大师”…
《弘一法师》展现大师风…
国学大师陈寅恪独立之精…
中山大学南校区内陈寅恪…
国学大师饶宗颐雕像在香…
中国地大师生成功登顶西…
衡水市举办:儒学大师董…
王锦春:大师之“小”彰…
最新热门    
 
大师陈寅恪:柳家既负无和脚不采蘋花即自由(2)

时间:2009-11-23 11:47:13  来源:不详
平生所学供埋骨

    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历次政治运动,陈寅恪难免受到冲击。1955年,由追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引发肃反运动,有如狂风暴雨,当时中山大学某负责人曾多次当面指责陈序经搞“岭南小集团”,陈寅恪也被怀疑是这个“集团”的成员,他还有向往台湾国民党政权的嫌疑。在一次批判陈序经的大会上,该负责人当众指责陈寅恪的一首诗怀念日月潭,并公开在大会上声言:“你不坦白,就枪毙你!”1956年,陈寅恪在66岁生日寿诗中有“平生所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句,他激愤的心绪仍未平静。

     1957年,众多知识分子禁不住“引蛇出洞”的诱惑,竞相鸣放时,陈寅恪却选择了沉默。《光明日报》当时发表《访陈寅恪教授》一文,文中说:“这几年陈先生在广东很少发表意见。他不喜欢应酬,也不常接待外人。谁若问他对百家争鸣有什么意见,他只淡然地让你去看看他的门联,不轻易发言。”陈寅恪的门联是“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

     1958年,主流历史学家提倡“厚今薄古”,陈寅恪成为中山大学最大的一面白旗。他愤怒地向校方表示绝不再开课,并马上办理退休手续,搬出学校。

    平心而论,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陈寅恪虽然受到批判,但由于他的学术地位和有关方面的极力保护,他还能相对自由地开展学术研究和著述,他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就是一个例证。

     1962年7月,陈寅恪入浴时跌倒,摔断右腿,他的处境更为艰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陈寅恪原来所受特殊照顾被全部撤销,他的住所即东南区一号几乎被大字报全部覆盖,有一段时间大字报甚至贴到他的床头。陈寅恪虽然没被批斗,没有遭受毒打,但他几次被抄家,大量文稿与家中物品被抄走;还被迫勒令交待个人历史和社会关系,一次次写思想体会。

     1969年春节刚过,陈寅恪被勒令搬出他居住了16年的东南区一号二楼,因为“工宣队”看中这里要作指挥部。陆键东认为,搬出此楼的直接后果是加速了陈寅恪的死亡。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广州去世,终年79岁。

 

    陈寅恪是一种精神象征

 

    “陈寅恪今天仍然为学术界所重视,因为他不仅在学术上达到了他在世时的最高水平,而且因为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他逝世40年之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早年曾就读中山大学的陈平原教授告诉记者。

    陈寅恪晚年在岭南大学及中山大学任教近20年,他晚年特别是在新时期对学术及思想界的影响是以中山大学为原点向外扩散的,如今陈寅恪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遍布海内外,这也是他在中山大学特别受到重视的原因。有学者甚至认为,陈寅恪已经成为中大的文化象征,东南区一号更被视为康乐园的精神支柱。

     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引发了历史学圈外的一股陈寅恪热潮。学者李辉认为,《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新时期30年来传记作品中的一面旗帜,它是一部关于学术界、知识界的传记作品,披露了那个时代许多不为众人所知的细节。

    陆键东也是中山大学的学子,他当年在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感召下,采访了大量接触过陈寅恪的各色人物,查阅过大量有关陈寅恪的各种资料,费数年之功,终于写成这本《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陈寅恪逝世40周年之际,记者拨通了陆键东的电话,陈键东对时间的飞逝表示感慨,但他同时表示,现在还不愿多谈关于陈寅恪和他的那本书,因为自己的心境还不够宁静与纯然。记者对他的选择表示理解。

    对陈寅恪热,中山大学多数学者持正面评价,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2004年,历史系教授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有些章节曾以专题形式列入学术讲座,另有一些则是纪念陈寅恪文章的修改与增补。蔡先生在引言中认为陈寅恪热有如空穴来风,他说:“但愿‘追星族’不会光临学术界,尤其对自号‘文盲叟’的陈寅恪,他在生时已‘闭门高眠辞贺客’,作古后就更需要安息了。九泉并非热土,让大师回归自然吧。”

    蔡鸿生1953年入读中山大学历史系,1955年至1956年以“元白诗证史”选修生身份听陈寅恪讲史论史达一年之久,但他却谦逊地称自己既非“入室弟子”,也无“教外别传”。陈寅恪故居开放之际,记者与蔡先生电话联系,想让他谈谈陈寅恪。蔡先生说,他没有参加校庆及故居开放等活动,他的观点已经写进他的有关文章中了。记者感觉,这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他所想的大概还是不愿一股热潮叨扰九泉下的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凭其“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赢得无数后辈学者的敬仰,肯定陈寅恪热者或批评陈寅恪热者都不例外。1964年,75岁高龄的陈寅恪在《赠蒋秉南序》中回顾自己的一生:“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亲朋”。不曲学、不阿世是一种极高的学术境界,但愿当今学者谨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