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蒋元明:北碚雅舍会梁实…
清明:春雨滋润的文化
专家话清明:一个“悲欢…
作协换届何建明任副主席…
何建明:可以不当官不挣…
霍有明:高鹗并非“狗尾…
在古诗里触摸清明:清明…
王艳明:博导造假已无颜…
宋志明:儒家安身立命之…
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
最新热门    
 
刘建明:“有教无类”的思想不能背弃

时间:2009-12-8 12:49:41  来源:不详

近来,北京大学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自主招生方案引起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各种意见一时纷争不息。尽管北大的政策看起来无可挑剔,实施的程序认真、慎重,某些细则也较为严密周到,但它在教育伦理方面存在的缺失不容忽视。

 

  教育伦理是教育制度、考试制度、教学授业和教师言行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作为传道解惑、培养人才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教育兴旺的基因。教育伦理主要包括“有教无类”、“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独立思考”、“育德为先”、“知行统一”和“至乐向善”八个方面,其中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独立思考和因材施教四个问题,正是选拔优秀学生必须遵循的原则,“校长实名推荐制”恰恰很难贯彻和体现这四个原则。

 

  “有教无类”不仅是教学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招生、选拔优秀学生不容背弃的规则。在今天,对孔子的“有教无类”可以宽泛理解,即无论是笨拙或聪明的、富人或穷人家的、居住农村或城市的孩子,都应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享受平等的学习、深造条件。贯彻这一教育公平原则,是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广出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坚持教育道德的表现,甚至是教育机关起码的职业责任。

 

  北大校长推荐制招生方案明确规定,该校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对递交申请的中学进行评审,决定他们的校长是否具有推荐资格。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向城市或城市的重点中学倾斜,农村(县城)绝大多数中学的办学条件没有城市重点中学优越,他们的生员质量在很大比例上也不如城市中学,绝大多数农村中学的校长几乎没有获取推荐的资格,这种招生方案极有可能把农村中学排斥在外。如北大方案在京津渝等13个省区试行的结果,只有两所县级中学,其余37所中学都是城市中学,农村中学的选中率微乎其微。而事实上,有杰出才能的人不是按家庭、地域分布的,不能说穷人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就天生愚笨,即使穷乡僻壤、办学条件极差的农村中学,也可能有极少数绝顶聪明的孩子,但他们不会被北大发现,当然也决不会得到面试的机会,这就暴露了校长实名推荐制对农村人才的忽视。违背“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部门的严重倾向。在极“左”年代,以家庭出身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首要条件,把许多剥削阶级家庭出身或有“政治问题”家庭背景的高材生排斥在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门外,曾酿成多少志向高远的青年人的终生痛苦。今天不同于过去,但城市重点中学的偏食,农村教育严重投入不足,使许多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失去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是对教育伦理的严重践踏。

 

  尊重独立思考,崇尚思想自由、创造自由,是教育伦理更为核心的内容。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对那些在学业上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大胆独辟蹊径的学生,很少学校和教师能够做到关爱备至。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总以听话、同老师领导保持一致为优秀,文科更以思想符合正统观念作为好学生的标准。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在教育界尚没有大力提倡之前,被视为真正的好学生通常是那些没有己见、不敢独立发现并阐述真理的人,所以我们很难培养出善于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真理的人才。正如美国GRE考试专家评价中国学生“善于学习真理、接受真理、传播真理,就是不会创造真理”。真正有才气的学生,总是关注国家人民的命运,思想活跃,乐于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通常被认为是“思想不成熟、政治不可靠、自大傲慢”的表现,不会得到肯定和赞扬。

 

  对人的评价只是求同,不允许有反对意见,在我国有相当的普遍性。而杰出人才,特别是文科优秀人才,恰恰是有独到见地或真知灼见的人,一时总是得不到多数、特别是师长的认同。北大的校长推荐制,难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