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李蓬勃:《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误解误译举例

时间:2010-2-22 9:39:22  来源:不详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这段话乍看没什么问题,但从边栏上所引的《史记》原文看,断句有误,作者的理解自然也有偏差。这个问题倒不能怪易先生,因为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就是这样断句的。造成断句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去”字的误解,在古汉语中,“去”的意思是离开,而不是前往,如果说“去长安”,今天表达的是到长安去,古代说的却是离开长安,意思正好相反。在《史记》这段话中,应在“去”之后断,“去”自成一句,意思说他学书不成,就放弃(离开)了,而不能连下文“学剑”为句,那就讲成今天的“去”了。

 

  十、第189页:“(栾布)从齐国出使回到京城,要向刘邦汇报工作,汇报的地方就是悬挂彭越人头的那个地方。于是栾布把工作汇报了,这是公事优先;汇报完工作,完成了使命,交代了任务,栾布转过身来就跪在彭越的人头下放声大哭,就当着刘邦的面。刘邦是勃然大怒,心想还有这样不把朕的命令放在眼里的人?”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

 

  易先生的译述真有些骇人听闻!有两大奇异之处:一是奇在汇报工作的地点居然就在悬挂彭越人头的地方。挂人头的地方必在闹市,好起到示众儆百的效果,洛阳虽是刘邦的临时首都,贵为皇帝也总不至于在大街上办公吧?况且再嗜血如命的人,也不会特意安坐于人头之下处理政事啊。二是奇在栾布汇报完工作,转过身来就当着刘邦的面,跪哭彭越,太有戏剧效果了,太突显栾布凛然不惧的高大形象了!可惜不是!原文明明说栾布是被吏捕到,报告给刘邦的,“闻”就是让皇帝知道的意思,那就不可能是当着刘邦的面。原文接着说,皇帝命令把栾布押送来,如果是在刘邦面前哭,刘邦何需“召”他来呢?

 

  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这样的:彭越生前是被封为梁王的,栾布早先被彭越赎救,做了梁国的大夫,因此,栾布出使齐国,是梁王彭越派去的(栾布不是中央政府的人,不可能由刘邦派出),出使归来自然应该向彭越复命的,但此时彭越已被处死,所以他就只能在彭越的人头下向他奏事,履行程序,然后设祭致哀——其时刘邦不可能在场——结果被拘捕,又被刘邦召去了。易先生把栾布奏事的对象错当成刘邦,遂制造了这千古奇闻。书中还有不少笔误一类的差错,在此就不求全责备了。

 

  上面这些错误,涉及的都是古代的常用词语和常见文化现象,并没有多少高深的学问,有些是“百度”都知道的。只要勤查字典勤上网,引用古书多推敲,就可以避免出错的。语言是思想的工具,一词一句虽是细枝末节,但理解稍有偏差,阐发的思想就可能南辕北辙。愈用力,愈离题万里;越有才,越留下话柄。凡为师为文者,能不慎乎?余为此文,亦以自勉焉。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