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后春节”的反思
毛泽东怎样过春节?看望…
马龙生:谁来给春节做个…
老太连续11年春节为乞丐…
过年花销少则数千多则上…
冯骥才:春节申遗理由有…
传统习俗烙上工业化痕迹…
民俗专家说“福”:春节…
祭祖:春节主题 不可淡…
春节开卷书香浓浓 适合…
最新热门    
 
清宫春节习俗:大政殿筵宴百桌菜百坛酒百只兽

时间:2010-2-23 10:19:24  来源:不详
,茶24桶,算起来也是100只兽、100瓶酒。

 

  宴会上还有庆祝新年的各种表演,史书记载中称为“百戏”或上演各种“玩艺儿”。当时宫廷并无专门演出机构,演出节目多是由民间演员“入宫献艺”。具体种类包括器乐伴奏的歌舞以及摔跤(时称角抵)、杂技等。如崇德四年(1639)档案中提到的参加新春宴会演出者就有在木头上打跟头的高丽人、在地上打跟头的高丽人、骑木马者、歌唱者、作瓦尔喀(东海女真部落之一)舞者,弹满洲三弦、琵琶者,箫、胡琴手,打小跟头者。作舞高丽妇女、扮大鬼脸者、扮女鬼脸者、踢缸汉人妇女、踏独绳汉人妇女、含刀者、跳高汉人、登梯作舞汉人女童、弹汉人三弦琵琶歌唱者、执盘作舞汉人、扮汉人妇女鬼脸者、扮熊者、扮猴者、唱戏者、踩轮汉人等等。按照满族传统,这种演出属于为宴会助兴性质,所以尽管很杂、艺术水平也不高,用以烘托新年庆典热烈气氛却恰到好处。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种称作“扮鬼脸”的表演,这是满族民间十分流行的一种兼具舞蹈和游艺性质的游戏。俗称“玛虎”,满语意为“皮制面具”,也可译为“鬼脸”,民间俗称为“马虎子”或“妈猴子”。表演者戴面具扮成野兽或鬼怪,跳跃舞蹈,再由扮作猎人者与其周旋打斗,最后战而胜之,很有狩猎民族的特色。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距此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东巡盛京期间,几乎每次都在大政殿广场举行包括类似规模筵宴、表演在内的典礼,当然并不是为了庆祝新年,而是祝贺皇帝重回故乡、谒陵礼成。宴间尽管已没有那些走钢丝、踢缸之类的民间杂耍,但戴面具的“玛虎”表演仍被保留,只不过名称已改为“庆隆舞”“扬烈舞”,所饰演的得胜者身份,也从民间猎人变成了八旗将士。乾隆皇帝还亲自为这个在原场地表演的舞蹈写了10首伴唱歌词,作为对祖先开国创业功绩的颂扬和纪念。

 

 

 

皇帝几点吃饺子?

 

  民间“元旦”吃饺子是在子夜时分,“元旦”子时,清朝的皇帝要在正寝宫中朝祭夕祭神位前点香行礼,祭祖礼佛,要到夜里三点结束一切祭拜仪式后才吃饺子。

 

  清宫中的春联和门神:清代宫廷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各处张挂春联并于次年正月下旬撤去。为什么是挂而不是贴呢?这是因为这样不仅用起来干净,而且如果保存得法的话,可以多次使用。春联以白纸或白绢书写,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书法最初用满文,清中叶后用汉字。张挂春联,无疑给年节创造了一种氛围。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之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