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宗座传教善会教区主任年…
宗座传教善会主任年度全…
2009“烂书榜”:《中国…
年度汉字“被”:彰显权…
“被”登年度汉字榜首:…
“汉语盘点2009”年度字…
2009年度朝觐工作圆满结…
2009年中国教育年度新闻…
《年度国学2009》之史学…
年度巨制《新少林寺》低…
最新热门    
 
《年度国学2009》之子学报告:学术生命的创新与继承

时间:2010-2-23 10:19:34  来源:不详

今言子学,大抵除先秦五经之学而外,基本以冯振“子为义理之学”的眼光对待之(《子二十六论叙》,《国专月刊》第1卷第1号),故探研儒学、孔孟之旨者,皆视为子学,此与章太炎《诸子学略说》的取径亦合辙。需要说明的是,子学以先秦诸子为主干,然秦汉以降的诸子学亦应包括在内,本文重心集中在先秦诸子。2009子学研究,是此前相关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当前国学复兴的一个具体表征。

 

  子学研究平台日益拓宽,各类专业学术期刊陆续推出子学研究专栏。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的《国学学刊》本年度获得正式刊号出版发行,开辟“思想史研究”专栏,其中第二期刊载的杜维明《儒家人文思想中的社会性、个体性及天人一体观》、王中江《早期儒家的“社会角色”意识》、方朝晖《中国文化的模式与儒学:以礼为例》等以社会学视角研究儒家思想的专题论文,尤具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办的《诸子学刊》(第二辑),汇聚两岸三地及新加坡学者的研究成果,涉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及兵家思想研究,诚为本年度子学研究的一大亮点,其学术价值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孔子研究》杂志社亦继续往年特色,不定期推出“荀子研究”专栏,本年度该刊第一期即推出廖名春的《荀子“虚一而静”说新释》及张立文的《诠释与索隐:傅山评荀子思想的性质与特征》。本年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专栏还配以“编者按”的形式发表一组法家研究论文,以期推动当代法家思想研究。

 

  “前轴心时代”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诸子学研究兴盛于现代,胡适、冯友兰截断众流式的哲学史研究范式,伴随着卡尔·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的输入,先秦诸子尤其老子、孔子生活的年代被视为中国哲学的“结胎时期”而备受重视,以致形成今日研究先秦诸子的学者大多都奉“轴心时代”理论为圭臬。与“轴心时代”更多观照断裂与突破的思路不同,当代学者张光直、余英时、陈来、邹昌林等对“前轴心时代”的探讨以及更多关注“前轴心时代”与“轴心时代”之间的联系性,这种研究取向于本年度的子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郑开的《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三联书店2009年版),以德礼体系的产生与演变为中心,多角度地考察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思想特质,从而为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背景及历史渊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刘绪义的《天人视界: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从发生学的视角考察了先秦诸子与前诸子时代的巫史、礼乐传统的历史联系,将诸子之学得以生成的深层原因归结为人的“文化自觉”。这种观点与思路,遥遥呼应着陈来在《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版)中强调的“前轴心时期”的特征不在于“超越的突破”而在于“人文的转向”的见解。梁涛亦从反思亚斯贝尔斯“轴心时代”开始,强调中国文化每一次的飞跃,不仅要回到轴心时代,更要回到前轴心时代。认为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既是轴心时代的产物,也是前轴心时代文明的最全面继承者(《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

 

  梳理前贤子学研究的方法、观点,继承前贤学思进而超越之,成为当代子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取向。本年度子学研究在学术史梳理层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刘毅青对徐复观《论语》研究解释进路的分析,得出孔子思想的内在体系不同于西方哲学严格的形式逻辑体系,主张对《论语》的现代阐释唯有紧扣其概念和逻辑的特征,才能对孔子思想有较为符合原意的理解(《孔子研究》2009年第3期)。对徐复观研究思路的探讨,事实上呈现出当代学界始终萦怀的一个问题,即:如何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真正回归传统语境?何恬的《此山之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英美孔子研究》(《孔子研究》2009年第2期),则直接点出了欧美孔子研究的根本特质,他们基本都将“是否符合西方价值标准”当成了褒贬孔子思想的基本依据。该文还分析了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学者芬格莱特、史华兹、郝大维与安乐哲、葛瑞汉等人的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时时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另一方面又巧妙借助自身的西方视角为世人呈现了诸多孔子研究的新观点。如何认识和评价传统儒家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