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教宗本笃十六世纪念了第…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
“饮食大王”败完家产曾…
新《西游》金银角大王曝…
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公布…
泰晤士报评出世界大学排…
网友曝料:曾轶可“烟草…
最新热门    
 
伶界大王谭鑫培——翁思再研究员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时间:2010-2-24 9:14:53  来源:不详
简。大概在程长庚身后七十几年,杨宝森唱《文昭关》时,就处理得细致了,加强了哀伤的感情,虽然听上去确实比以前软,可是韵味更好了。

   

    从梆子到二黄,从程长庚到杨宝森,我们回顾京剧唱腔的变迁,发现它是一个艺术化、韵味化的过程。

   

    为什么程长庚时代“喊似雷”的声音,后来会逐渐退出时尚潮流了呢?原来,时代对于艺术有所影响、有所投影,但绝不是机械地对应。当时,人们既需要呐喊,也向往安定。人的本质是向往真善美。韵味化的过程是京剧艺术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审美规律所决定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分析,程长庚为什么不让谭鑫培唱老生呢?这是由于他没有能够预见到京剧唱腔的发展进化规律,判断失误了。程长庚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是审美上的局限。这样的事在艺术史上并不少见,不足为怪,并不妨碍程长庚的历史地位,他仍然是京剧的鼻祖和艺术大师。

   

四、谭鑫培的艺术道路是穷而后工

   

    谭鑫培的崛起,即以校正、反拨程长庚为己任,以“柔靡”抗衡“雄风”,由此接续上中国戏曲的古典性发展,并在他手里完成了体系的构建。

   

    从谭鑫培的艺术经历看来,这个“伶界大王”确实来之不易。他的嗓子条件不如汪、孙、刘,命运充满坎坷,可是他最后成功了,靠的是什么呢?对此,张古愚先生分析说,谭鑫培靠的恰恰就是主观条件太差,客观条件恶劣。

   

    当时湖北人在北京吃不开,伶人中老一帮是苏州籍,都是昆曲名伶的后代。新一帮是安徽籍,他们虽无苏州籍的老资格,但徽商势力很大,连带着就有些政治势力。谭鑫培出道时,余三胜已经上了年纪,被张二奎压倒;此前因程长庚成名,也使得湖北老生王洪贵失去号召力,另一位汉派老生李六也沦为唱中场戏的演员。在这种情况下,谭鑫培一方面着重于演武生,一方面动脑筋找窍门,而不是单凭苦干。谭鑫培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唱不过王九龄、杨月楼、许荫棠、孙菊仙、汪桂芬、龙长胜,做不过张胜奎、卢胜奎、孙春恒、李六和晚辈刘景然,于是他就另辟蹊径。首先是有勇气,敢于推翻传统,把戏班群体制改为明星制,于光绪二十二年,成立同春班,由他个人挑大梁。他首创乐队依据角儿调门定弦,推翻了原来以正宫调为标准的惯例,一扫舞台上单凭高调门穷喊直叫的唱法,这样就可以把多余的气和力,用在字正腔圆的工夫上,做到了唱者顺口,听者顺耳。另外,他充分发挥自己武生底子的优势,以卓越的身手腰腿功夫显露在舞台上,因此无论折子戏、官衣戏,还是穿蟒扎靠戏,都边式好看。再者,他脸上的神气、眼中的神情和嘴上的出语,都具有个性,一扫前辈老生的一般化。还有,他力避当时别人唱红的戏,着力开拓冷戏,甚至唱开锣戏,比如《盗宗卷》、《天雷报》(《清风亭》)、《庆顶珠》(《打渔杀家》)、《琼林宴》(《问樵闹府》)、《伐东吴》、《黄金台》、《南天门》、《乌龙院》等,而且把它们演成了自己的看家戏。他还对一些经典老戏进行开掘,如《洗浮山》后面加《托兆》,把花脸戏《沙陀国》改为老生唱,改名《珠帘寨》等。谭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