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徐友渔:“国学热”的浅层与深层问题

时间:2010-3-5 22:12:36  来源:不详
 

  如果传统是一成不变和僵死的东西,如果尊重传统就是对古人顶礼膜拜,那么中华文明只能是活化石。古人早就倡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今天对待传统应有的态度。我们不能指望只靠传统就实现现代化,实际上,传统文化只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转化和新生。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典型例子,他的新视角、新方法使中国传统思想以新面貌存活于现代。

 

  三、民族特性与世界性、普遍性的关系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有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这类过时的思想,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教无类”这种散发永恒光芒的思想。我们应该重视和弘扬的,是传统中那些具有普遍价值的学说和命题,它们虽然在历史上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基本意义是超越时代、民族、宗教、国度和文化的,其价值和生命力长久不衰,而且在当代具有指导意义。但如果认为最具特色的东西就是最有价值的,那么纳妾、裹小脚、抽大烟也就在继承弘扬之列了。

 

  四、思想文化多元是时代的特征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和提升国学地位,应该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框架中考虑和进行。多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特征,但不少人对于这种时代潮流并没有认识清楚,在“国学热”中,有两种声音是非常过时,并显示了陈腐思维特性的。一种是企图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种是“警惕有人想用国学取代指导思想”。传统文化的前途并不在于有朝一日可以重登统治思想的地位,它的合法性或可接受性也不在于它可以为强化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服务,它有自身的价值和地位,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把它定位为主角和配角都是不得要领的。

 

  总之,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复兴是有希望的,但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努力、清醒与明智。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