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黄季鸿:花间美人《西厢…
余志鸿:咬文嚼字改善社…
最新热门    
 
常书鸿:敦煌的召唤

时间:2010-3-12 14:43:46  来源:不详
从巴黎到敦煌

 

    “一个月的汽车颠簸生活结束了,我们于1943年3月20日下午到达安西。从安西到敦煌的一段行程,连破旧的公路也没有了。我们雇了十头骆驼,开始了敦煌行的最后旅程。一眼望去,只见一堆堆的沙丘和零零落落的骆驼刺、芨芨草,塞外的黄昏,残阳夕照,昏黄的光线被灰暗的戈壁滩吞没着,显得格外阴冷暗淡……”(摘自《常书鸿日记手稿》)留下这些文字的人叫常书鸿,人们都称他为“敦煌守护神”。

 

    1943年3月24日,一支6人的驼队来到敦煌。他们来自重庆和兰州,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派来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是龚祥礼、李赞廷、陈延儒、刘荣增、辛普德和常书鸿。从甘肃的安西到敦煌120多公里的路程,驼队走了三天三夜。而对于常书鸿来讲,从巴黎到敦煌的路程,他则走过了更为漫长的六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来自中国的青年美术家聚集在艺术之都巴黎,他们与同时代的徐悲鸿、刘海粟等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西洋绘画艺术的先驱群体。在这群人当中有两个人跟敦煌有着不解之缘。一位是王子云,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李可染、吴冠中都曾师从于他;另一位就是常书鸿,毕业于著名的法国里昂艺术学校,他的作品已经多次入选巴黎沙龙展。

 

    常书鸿当时在法国已经生活了十年,在很多人看来,他已经属于那里。“有一天我从卢浮宫出来,沿着圣杰曼大道散步,顺便遛到塞纳河旧书摊,去浏览一下内容丰富的书籍。忽然发现了一部由六本册子装订的《敦煌石窟图录》……”(摘自《常书鸿日记手稿》)常书鸿看到的这部图录就是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对中国甘肃敦煌石窟拍摄而来的。30年后,它让一位浸淫在西方油画世界里多年的中国艺术家看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这距今1500年的古画,气势雄伟的构图,其笔触的奔放甚至于比现代野兽派的画还要粗野,这是多么新奇的发现呀,我十分惊讶。”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说:“他惊讶了,他说我在法国追求艺术,结果我们的根,艺术的根,还在我们自己的祖国。他说我回去一定要到那去,要了解个究竟,要知道怎么回事。”

 

    不久,常书鸿接受了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邀请,回国任教。

 

    1936的北平,战争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烈。显然,这个已离开中国十年的艺术家缺乏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在常书鸿回到北平后不到10个月的时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城里的人纷纷开始南下逃难,而此时,常书鸿远在法国的妻女却已在归国途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