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马执斌:“李白斗酒诗百…
清朝“师夷长技”的尝试…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
高玮委员:“外语热汉语…
云南:“严打治劣”确保…
蒋百里:“天生兵学家,…
刘心武:“揭红”系列书…
政协委员尚绍华:“双独…
徐友渔:“国学热”的浅…
青海:“母亲健康快车”…
最新热门    
 
杨越:“著述等身”与“读书等身”

时间:2010-3-22 11:11:56  来源:不详

对于取得卓著成就的学者、作家、科学家,人们往往用“著述等身”或“著作等身”来评价他,形容著作很多。在这里,我们可以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他们写出的著作与身高相等。一般人的个头,大约是一米六七十厘米吧。著作摞起来和人的身高差不多相等,那的确是有成就、有学问,堪称学界泰斗了。

 

  著述等身的人,一定是读过不少的书,做过不少的研究,经常进行着深入的思考。没有学习,没有积累,不可能著书立说,更谈不上著述等身。这样的人,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天才和禀赋,采用科学对路的研究方法以外,他们的学习必定是非常刻苦的。马克思从1843年起,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67年完成《资本论》第一卷的写作,用了24年时间。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阅读了他以前包括其父司马谈积累下来的各种文史资料,而且从公元前125年到公元前104年的21年里,深入全国各地,历览名山大川,探访古代遗迹,进行实地考证,写下了大量的笔记。读书的量和写作的量究竟有无一定的比例关系,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统计和研究。但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能写出几万字作品的人,他读过的书一定是写出来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我们常常感叹自己平庸无能,没有成就。对于有成就有学问的人,更多的只是羡慕和钦佩。他们为什么会那样高不可攀,我们往往并没有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所在。和有成就的大家相比,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倒底读过多少书,读了以后又从中领悟出多少东西;围绕某一个问题,又搜集了多少资料,又进行过多少考证,进行过多少连贯起来的思考呢?没有这样的过程,我们便不会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和创作,当然写不出东西来。

 

  作学问,只能靠脚踏实地,而没有其他任何捷径可走。伟人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钱钟书从年轻时在牛津大学求学开始,就养成了学习和积累的习惯。据杨绛先生的文章说,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有三类:第一类,外文笔记,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等文种,内容包罗万象,此类笔记178册,共⒊4万多页。第二类,中文笔记,也有3万多页,与第一类相等。第三类为读书笔记,23册,2000多页。钱钟书终成一代国学大师,当与此不无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我们先不要急于出成就,先静下心来,多读点书,积累点资料,这是做学问的基础。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纵然是做不到著述等身,但可以做到读书等身啊!如果读过一定量而且有用的书,就不可能没有一点感想,也不可能没有一点创见,用文字整理出来,不就是自己的文章吗?当然,这种读不是粗枝大叶地浏览,不是毫不用心地囫囵吞枣,而要深入去读,有些重要的要精读,有的需要不止一遍地读,真正达到“破卷”的程度,读有所得。这种写,不是从Internet网上下载文章改头换面,也不是把积累的资料简单地加以嫁接拼凑,而必需从知识的累积中,从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写出具有自己独特见解、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来。

 

  著述等身,是对学习和创造结果的反映。读书等身,则是对研究和思考过程的反映。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要实现“著述等身”的人,首先做到“读书等身”吧。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