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本山大叔,能翻过“文化…
中国外交的文化基因
从“天人合一”到“道器…
第四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
书院“复活” 一种抹不…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
古人“残缺字”包含独特…
韩曹溪宗金轮寺佛像开光…
香港佛教文化交流团参访…
傅佩荣:中西方文化差异…
最新热门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规律与模式(1)

时间:2010-4-17 12:51:39  来源:不详
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规律与模式 


  ——访河南河南省知名作家 省民间艺术学会秘书长 河南文苑青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昕 
 
  近日,河南省知名青年作家郭昕五卷本文集由河南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郭昕文集》由两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集、一部短篇小说集、一部随笔组成的五卷本文集。如果只是出书,单纯一个作家,还不足让人称奇。他还把一家以寻根文化、礼品文化为主的文化公司做得风生水起。著名作家张宇称其为中原少有的能把文化商品化与产业化的人。笔者采访郭昕先生时,他面带笑容说:“我不过是社会磨出的一把刀。是一个自己逼自己,自己杀自己的人。”郭昕说,一个人每天把自己杀死一次,自己就重生一次。天长日久,做起事来就会游刃有余。郭昕之所以对自己这样狠,是因为他在以文化为创造价值的手段,志在传播中原文化。 


  [笔者]:作为河南省民间艺术学会的秘书长、河南文苑青华公司的董事长,您对传统文化一直有很深的研究。请问您对传统文化怎样理解?[郭昕]:传统文化泛指人类先祖生活方式的遗存。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生存方式。 


  传统文化的分支十分广泛,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黄河文化、伏羲文化、河洛文化、书画文化均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笔者]:您觉得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怎样?有何弊端? 


  [郭昕]:从现状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是统一的又是碎片化的,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但尚未完全实现创造型转化和现代化转型。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其所蕴含的价值以及其未来所爆发出的能量足以使当代中国在世界上赢取话语权。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是封建王朝统治社会的工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工具性,决定它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环境约束。这也是现代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困难所在。 


  [笔者]:河南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发展现状又是怎样的? 


  [郭昕]:河南民间艺术的发展与河南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历史轨迹相吻合,经历过辉煌与没落、振兴与衰败,生生息息,起起落落。 


  河南民间艺术萌芽于上古,在由蛮荒进入文明、国家初具雏形的炎黄时代达到第一次鼎盛时期。严格地说,在上古时代只有艺术的萌芽,而没有所谓民间艺术和与宫廷艺术、专门艺术之分。当时,先民们在原始劳动中创造出近似于劳动号子的原始音乐;在原始的宗教中,形成了巫术跳神等原始舞蹈;在制陶工艺中创造出彩陶纹饰等。 


  到了文明时代,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中原大地,文明发展程度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域的文化圈:河南曾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间艺术也得以长足发展,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由以下几例即可见一斑:唐三彩成为古代民间艺术一绝;钧瓷、汝瓷冠绝中华,蜚声国际,“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拥有钧瓷成为人们品位和实力的象征;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宋朝就十分繁荣,产供销一条龙,成为民间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艺术装饰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些冠绝一时的民间艺术得以进入宫廷得到各阶层的拔高和升华,提高了民间艺术的水平。宫廷艺术也因辐射作用而使中原的民间艺术更加异彩纷呈。河南的民间艺术和民间造型艺术都曾出现盛极一时的鼎盛局面。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乐工伶伎的描绘则反映出当时民间艺术的繁荣景象。自宋靖康之变,宋都南迁,河南自此就失去了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日益走向贫穷和落后,民间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和没落。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衰就是最好的例证。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民间艺术又迎来了万紫千红的美好春天,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间艺术,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各项活动、展览进行的如火如荼,“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活动此起彼落,有力地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