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僧人小岛康誉(图)首次…
中国文化中的“道”
河北邯郸发现一座战国墓…
昭陵二骏流失海外 中国…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传播…
丘成桐:影响至深的是中…
存世孤品战国古钱武阳三…
中国第四届“三国文化周…
常大群:孔子学院与中国…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
最新热门    
 
《战国文学史论》:细说战国文学

时间:2010-5-14 11:57:42  来源:不详

战国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列国争雄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新旧交替的一个大变革时代,随着夏、商、西周以来的旧制度、旧传统的日趋瓦解,整个社会陷入到诸侯纷争的危难动乱中。大批士人“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针对当时一系列社会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他们各成一家,交互论战,构成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的大解放,促使当时的文化学术发展突飞猛进,名家涌现,著述叠出。六经、诸子、史传、辞赋,犹如熠熠明珠投射于文学史册,其所共同表现的社会价值观念、政治理想、伦理意识、人文精神、哲理思辨、审美力度,是战国时代精神的折射,亦是战国先秦学术之基本,更是中国文化之本根。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方铭教授以近30余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战国文学研究》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此论文以《战国文学史》为书名,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以后,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认为这本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战国时代的文学史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2008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经过方铭教授十余年精心增订后的《战国文学史》,增订本约60余万字,书名也更名为《战国文学史论》。

 

  《战国文学史论》是一本经过20年历练,气势恢宏、扎实厚重的优秀学术著作,作者立足于战国时代这一非常之时代,并着眼于对这一非常之时代所萌生的非常之文学的发展历史而进行的系统研究。作为学界第一本研究战国时代断代文学史的专门著作的增订本,该书的一大亮点是史论结合,不仅相比一般文学史著作具有更强的理论深度,而且相比一般专论性作品又具有更广阔的文学内涵,体现了作者精益求精的学术品格、文史兼治的学术理路和引领创新的学术气派,将先秦文学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以来,学者研究中国文学,都是以19世纪以来西洋的文学观念为取舍标准,没有考虑到“文学”一词,本来就是中国固有的学科名称,而且,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学家按照自己的文学观念,进行着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也正因此,20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往往忽视中国文学的本体性特征,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弊。

 

  方铭教授在《战国文学史论》的引论《战国文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一文中,通过对欧洲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查,提出文学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因此,对战国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必须依照战国时期的文学观念来抉择。因此,方铭认为,先秦时代的经学、诸子、史传,不是体现了文、史、哲不分,或者称为文学和非文学界限往往不清,而事实是,经学、诸子、史传本身就是先秦时代文学之士从事的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方铭的这个观点,周秉高在他的文章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方先生这是在釜底抽薪,对于那些用现代‘文学’观念去套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现象论者,无疑是当头棒喝”。

 

  方铭倡导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态度,力推中国文化所创造的“臻于完善的学术研究传统”,即“朴学”。基于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作者在全面占有原始资料、出土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审慎检讨,细致梳理,折衷辨析,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阐述与考证辩驳相辅。举例言之,为了论证《道德经》的成书不早于战国时代,书中引用罗根泽《诸子考索》、顾颉刚《古史辨》、蒋伯潜《诸子通考》、钱穆《老子辩》、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郭店出土的楚墓竹简等众多材料十数证。作者致力于“朴学”的研究方法,无疑是对当前古典文学研究界存在的不良学风的有力反拨,更是后进学人应该培养树立的治学之道。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