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何凤农:《三国》教我们…
我看考古最时尚 推荐书…
画说古琴之:《弘历观荷…
张昌华:《曲人鸿爪》拾…
顾农:《鲁迅大辞典》若…
香港电影金像奖:《十月…
金珊珊:《红楼梦》中藏…
石国兴:《论语》中的心…
苏童:《河岸》完成写作…
麦家:《风语》让我痛不…
最新热门    
 
桑兵:《国学的历史》解说

时间:2010-5-17 9:58:52  来源:不详

自从1950年代初院系调整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合并之后,已经渐趋消沉的“国学”概念及相应的实体机构(包括院系、刊物、团体等),即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港台虽然还有所延续,大多也只是近代国学的余续末流。

 

近年来,国学忽然大热,建立机构,创办刊物,开设讲坛,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但仔细观察,似乎相关人士对于“国学”的历史并不熟悉,以为国学就是所有中国既有学问的代名词,凡与中国思想学术文艺相关者,都可以放进国学的大口袋;或是将国学局限于古典。恰如外国学人将没有学过儒学的梁漱溟奉为最后的儒家一样,许多并不愿以治国学为名的学人,被强行拉进国学家的行列,只是专家或古典发蒙的学人,则被披上国学大师的华服。似乎近代中国学界呈现国学无处不在,国学大师遍地走的景象。内涵外延无不模糊,结果,反而令人对国学无从把握。这些或许可以作为近代国学史的续篇,不过两者的意趣大不相同。

 

历史上的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把握历史,从定义出发,往往苍白无力。因为历史并不因为定义而改变,而历史的生动复杂,也绝非定义所能概括反映。虽然概念往往后出,用后出的概念理解先前的事物,不过方便而已,既不能准确,更不一定有效,而且极易误读错解前人前事。不必达到大师水准,稍知历史,即不难了解,现在一些人称之为国学的东西,在中国早已存在,只是并非以“国学”的名义存在。古已有之的所谓“国学”,与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几乎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今人所讲国学,其实是晚清受日本影响才出现的新事物,在清季民国时经过几轮讨论争议,以及主题各异的发展变化,公开反对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即使发明者和跟着讲的人,也可谓人言言殊。待到人人都会讲而且都在讲之际,在高明者看来,反而成为不必讲的唾余。当然,也不乏风头过去,才开始认真讲的实例。所以,国粹主义,不只一家,整理国故,也并非独领风骚。各人眼中的国学,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

 

概言之,国学的出现,可以说是近代国人对于西学乃至东学逐渐深入堂奥,渐有太阿倒持之势所感到的紧张的反映,此即所谓相对于新学指古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面对西学取中学而代之的汹汹来势,国人始而排拒,继之附会,接着反省。不仅思想学术等事,国语、国剧、国画、国医、国术、国服等等,都曾提出“国”的对应,表现出对固有观念事物价值意义的坚持和忐忑,也不乏用外来观念重新估价甚至以后者为准的的意味。本人十年前撰写相关论文以及后来成书,即不作泛论和附会,只探寻近代国学的渊源脉络,讨论在那一时期标明为国学的人与事,以求理解各方所谓国学的本意及其衍化。这也就是前贤所谓求其古以探流变,以免求其是多师心自用的意思。

 

照此原则,本书的编辑,旨在挑选近代国学出现以来,各种各样主张和反对国学的代表性文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便来者寻绎其发生、发展、演化的进程,从各个视角层面观察国学是什么,进而理解和把握什么是国学。也就是说,由阅读了解多种文本的整体意趣,体验贯通近人的远近高低各不同,以便揣摩领悟历史上“国学”的庐山真面。尽管这样的理解和把握仍然不免见仁见智,至少有所依据凭借,可以逐渐近真,而不至于强古人以就我。了解了国学的历史,也就认识了历史上的国学。这大概是唯一能够走近国学的途径和理解国学的办法。舍此之外,岂有他哉!知道历史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