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学(…
【国学小知识】什么是正…
周文斌:培养博学多术的…
龚鹏程:从西学到国学,…
“发展国学是为了解决现…
国学学科建设访谈:国学…
学术随笔:“国学”概念…
内地、台湾、香港教育人…
最新热门    
 
《读国学用国学》:精神价值是国学的根

时间:2010-5-27 11:36:15  来源:不详

 

 

 

繁琐冗长的学术著作总是让人感到枯燥,退避三舍,有不敢亲近之感。本书却没有给我们这种感觉。因为这本书虽然是学术书,但又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书。作者一改学院派令人厌烦的考据和论证,而是采取了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将那些令人头疼的概念和术语玩弄于股掌之间,不但不让人生畏,还给人几分亲切之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过于玄虚者,皓首穷经,曲高和寡,书斋里的革命,使得书写的内容逐渐褪掉了血肉,成为了一堆毫无感性内容的乱码。这种研究无论如何高深,再貌似于真理的占有者出现,仍然是更高层面的弄虚作假。而过于媚俗者,在一些历史和传统故事里徘徊,不管情节如何曲折,语言如何幽默,都不能改变其就事论事的底色。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庸的道路,即在玄虚和媚俗的夹缝中行走,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

 

    对于这一点,此书的作者有着充分的自觉,正如他在引言中所说的:“国学”和“文化”,估计是今天被炒得很热的两个词汇。讲国学、讲文化、讲历史的书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但是将国学、文化和历史结合在一起,让二者互相牵引、相互对话的书却是稀少得很。有的一谈国学,就是“之乎者也”,结果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把读者都吓跑了。而另外一种,则是把史书篡改成了“故事集”,其实就是快餐式的媚俗。无论是玄虚,还是媚俗,都是不可取的。

 

    中国近代曾经经历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拯救兴国的情结已经深入国人的骨髓。于是乎,带有强烈目的性的知识学习迅速演变成了经世致用的技术训练。这使得我们的学习和教育至今还带有浓厚的“培训”色彩。教育取得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但在“救亡情结”压倒“启蒙情结”的现代,太强的目的性预设和功利性色彩反而会让我们南辕北辙。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作安身立命之本之信念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我们堂堂五千年文化,在今天的我们眼里,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

 

    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中国文化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说的:文化的大众化,经典的世俗化,却有着严重歪曲经典的倾向,即过分迎合受众,过于强调实际应用,而忽视了其“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比如,很多人青睐国学,仅仅是为了“有用”,而忽视了我们文化中那种“安身立命”的信仰。正因为此,很多人对所谓的“谋略”、“智慧”、“君人南面之术”很感兴趣,而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