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民国情事:女神林徽因的…
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五…
台湾驻梵大使:教廷重视…
78年前民国外交官女儿日…
民国时期宅院被强拆 拆…
教忠坊内轶事多(2)
教忠坊内轶事多(3)
教忠坊内轶事多(4)
民国两总统力挺世博 茅…
民国初年有哪种方言只“…
最新热门    
 
民国轶事——合肥四姐妹之张充和(3)

时间:2010-5-30 11:09:22  来源:不详

张家十姐弟

余英时的“不须曲”


     1961年,傅汉思和张充和离开加州,迁往东岸的康州。傅汉思受聘于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不久,张充和在耶鲁大学的艺术系教书法,周末则常在家中教授昆曲。她把自己的曲社称为“也卢曲会”,取“耶鲁”之意。


     1968年,张充和带着女弟子李卉到哈佛大学表演昆曲。当天演唱的是《思凡》和《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曲会结束后,余英时即兴写了一组诗,表达对祖国文化正在受难的感慨,其中一首为:


                                  一曲《思凡》百感侵,
                                      京华旧梦已沉沉。
                                      不须更写还乡句,
                                      故国如今无此音。


    1978年秋,昆曲在中国有了复兴的气象,张允和到南京江苏省昆剧院看了昆曲后,十分兴奋,写信告诉张充和关于南京演昆曲的盛况。张充和立刻回信,并把余英时的那首诗寄给张允和。张充和在信中只说,那首诗是“有人”在1968年的哈佛曲会中所写的,所以张允和完全不知那首诗的真正作者是谁,立刻写了两首和诗,寄给张充和,其中一首为:


                                      十载连天霜雪侵,
                                      回春箫鼓起消沉。
                                      不须更写愁肠句,
                                      故国如今有此音。


    “故国如今有此音”是对余英时原诗的直接答复,流露出对昆曲重获新生的无限喜悦。余英时的诗引起了张允和等曲友的浓厚兴致,和诗得众,后来这些诗集在一起,由戏剧名家许姬传用毛笔抄录下来,寄到美国。张充和称之为《不须曲》。


    2008年,余英时在《周有光百岁口述》的序中说:“《不须曲》的唱和发生在太平洋两岸的两个极小的文化社群之间,既不为局外人所知,更谈不上什么社会影响。然而作为一个小小的文化事件,它也未尝没有一点发人深思的启示。时隔十年,地去万里,唱者和者彼此初不相识,却在顷刻之间共跻于‘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境界。这似乎显示:对于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永恒的人性,没有任何强大的外力能把它长期镇压下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