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历史上功绩比声名显赫的…
新《三国》:在历史和英…
大唐西市:彰显历史文化…
北京商务规划区挖出金中…
《孔子》渲染孔子南子暧…
历史与戏说的距离有多远…
何炳棣:国史上的“大事…
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应…
史上最牛京剧汇编出版 …
【典故】江郎才尽:文学…
最新热门    
 
历史上功绩比声名显赫的争议皇帝朱棣(2)

时间:2010-6-8 11:29:17  来源:不详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制度中,皇帝的谥号一般都是一个字。所谓的谥号指的是皇帝死后给他的具有概括性评价的一个字。

朱棣的谥号是一个“文”字,意思是说他文治传世。这个谥号起得有点不大对劲,其实他跟他父亲明太祖朱元璋都是以武功成就事业的。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意思是武功巨大。第二代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年号是建文。这一回他不要武了,要文,要改变重武轻文的局面。到了第三代,朱棣的年号是永乐。既不是武,也不是文,而是一个与文武不相干的年号——永乐。“永乐”就是永远高高兴兴,永远与民同乐。这当然是一个很令人欢欣的美好愿景。年号不用武,也不用文,可到了谥号还是用了个“文”字,这就表示,朱棣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事业还是在文治方面。

事实是这么回事吗?不是。朱棣一生,最重要的成就,还是武治。他可谓一生戎马。他这个皇帝的位子,都是他赤膊上阵打仗打下来的。即便是当上皇帝后,他仍在带兵出征打仗,以致最后死在了出征途中。照这么说,他的谥号应该是个“武”字。但为何如此一个武皇帝,得到的谥号却是个“文”字呢?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谥号是他死了以后才有的,所以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是后人的意思。他的后人希望“文”,于是谥“文”,希望“武”,则谥“武”。到了朱棣的继承人当了皇帝,正是需要文治的时候,于是把他定位为文皇帝,以后就继承他的文治,一切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把朱棣跟历史上历朝名帝一比,就发现他的确算得上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像他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有影响、有作为的皇帝,为什么大家对他了解得不够多呢?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不是开国皇帝,而他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的名气又太大,一说到明朝,人们一般先想到朱元璋,这样一来,就把朱棣的光芒给压住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棣得位不正。他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皇位,所以批评声多,赞扬声少。

我把永乐皇帝朱棣这个人总结为一位“三多”皇帝,即“朱三多”。什么叫“三多”皇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一生有三种事情最多。

这“第一多”是历史之谜多。在朱棣的一生中,有许多至今也无法解开的谜团。比如大家都知道他死在北征回师的途中,并且被埋葬在十三陵的长陵里面吧。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统一朝代的皇帝,没有死在皇宫中,而是死在外出途中的实在不多,比较有名的就是他和秦始皇。这两个皇帝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皇帝。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皇帝都杀了不少文化人,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杀建文朝遗臣。所以后世的文人们就老说他们的坏话,甚至给他们编造故事。秦始皇是死在出巡途中的,被后世杜撰的故事不少。永乐皇帝是死在出征回师途中的,因此传闻也不少。

皇帝死在外面,在当时实在是一件突发的大事,最害怕的就是引发政局的不稳定。所以他们俩死的时候,都秘不发丧,不让人知道他们的死讯。等到朝廷中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了,才能公开消息。这样一来,也就引出了一些传闻。按照史料记载,朱棣死后就埋葬在长陵之中。除了他之外,还应该埋葬着他的皇后徐氏。可是有人却爆出朱棣并没有埋葬在这座陵墓中的猛料,说他是在出征中打猎,被野兽咬死,尸体也被野兽叼走了,长陵其实只是他的衣冠冢。明朝有位诗人区大相曾经写诗说:“文皇鼎成后,此地葬衣冠。”(区大相:《太史集·供事长陵诗》,转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一三七)“文皇”,指的就是朱棣。

后来的人就说,你看,当时人的诗里都说长陵葬衣冠了,那还不是衣冠冢吗?其实长陵不可能是朱棣的衣冠冢。因为在明朝的史料中,不仅记载了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病死的过程,而且明确记述了朱棣被埋葬到长陵里面的整个过程。有凭有据,不大可能去编造。当然,要想实实在在地证明这一点,有待于将来有朝一日打开这座陵墓,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其实不只是对朱棣死后埋葬有这样的传说,他的出生也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就是说,他从生到死,都有历史之谜。朱棣是怎么出生的呢?他真正的生身母亲到底是谁?是不是像官修史书中记载的,是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关于这些谜团,野史笔记中都有着与正史不同的记载。

朱棣打败了侄子朱允炆,夺得了皇位。他夺位以后,那个被他赶下台的侄子建文帝到哪里去了?是在宫中被烧死了,还是逃出皇宫藏身于寺院,还是隐居于民间?这件事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大谜团。

这些历史谜团,有的今天已经有了答案,有的至今神秘依旧,甚至成了千古之谜。

朱棣的“第二多”是他干的事情多。咱们来看看朱棣从夺位登极到他去世在位的二十二年间,干了多少大事吧。

首先,他派郑和下西洋,组建了最伟大的船队,先后七下西洋,一直航行到非洲东海岸,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航海壮举。同时,他还派陈诚出使西域,也就是今天中国西部到中亚的地区。

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朱棣曾亲自率领军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北征,至今北方还流传着“燕王扫北”的故事,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征漠北”。

他在北京的北郊昌平,建了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墓——长陵。他把长陵建在昌平的时候,国都还没有迁到北京来。他的这一用意就是让自己死后也守卫在北方,向后世的子孙昭示对于北方边境的关注。

朱棣还把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并且为此重新修建了北京城和北京的宫殿。为了保证国都北京的供应,他还重新疏通了大运河,利用运河开展漕运,使运河成为重要的南北运输大动脉。

朱棣的眼界与谋略不光限于对中原地区的保护和发展上,他还关注边疆的长治久安。例如,他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卫所,保证了对东北的管理;在西南开设了贵州省(那时叫布政使司);在今越南北方开设了交阯省。此外,他还利用对于宗教的尊崇,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比起“武”,朱棣在“文”上也有建树,他重视文化事业,下令修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就是按照百科式的分类修纂的图书。这部《永乐大典》与清朝人修纂的《四库全书》不仅形式不同,目的也不同。修纂《永乐大典》并非出于文化专制的目的,而只是为了保留下更多的史书,能够为后人所用。

在制度建设方面,朱棣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确立的内阁制度,不仅成为明朝政治体制的重要特点,而且对后来全世界的政治体制都有所影响。

以上这些大致算是他一生中所做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放到历史其他一位皇帝身上,都足以传名千古了。要不怎么说他厉害呢,这么多大事都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所以说,朱棣实在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皇帝之一。

朱棣的“第三多”是争议多。这人红争议自然也就多了,让我们来看看后人对他的争议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一条是他得位不正。他原本并不是朱元璋选定的皇位继承人。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是当时的皇太孙,朱棣的亲侄子朱允炆。朱棣是从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抢来的皇位。人们常说“成者王侯败者贼”,朱棣虽然夺位当上了皇帝,可是被他赶下台的建文帝朱允炆在史册中并没有被视为“贼”,倒反而是朱棣因为夺得皇位后,为了证明自己夺位有理,大肆杀戮,因而背上罪名。鲁迅先生在批评那些正史中诬蔑明末农民军流寇杀人的时候,就称朱棣和他父亲朱元璋这父子俩是“坐寇”,“寇”就是“贼”。

引发对朱棣评价有争议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他的统治手段。朱棣为了加强对全国官吏、军民、百姓的统治,利用了身边的宦官,就是我们常说的太监。当然朱棣用太监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让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就可以说是一件有功德的好事。可是他也利用宦官设立了东厂。什么是东厂呢?就是由宦官设立的一个侦缉天下官员、军民、百姓的特务机构。这个机构比国家宪兵警察局式的锦衣卫还厉害,想抓谁就抓谁,而且派了许多特务密探,当时就叫“番子”,到处刺探官员和百姓的隐私。就连他派出去调查别人的官员,其实也在他的秘密调查之中。这样一来,就开创了特务政治的恶劣先例。

我觉得,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后人对朱棣评价的争议。所以我们说,朱棣这个历史人物是一个谜团多、做事多、争议多的“朱三多”。

朱棣的一生,又正好可以分成三个二十年左右的时段。第一个时段:从他出生到他去北京当燕王,那年他二十一岁;第二个时段:从他当燕王到起兵夺位登极,那年他四十三岁;第三个时段:从他夺位登极到他去世,那年他六十五岁。

今年正好又是朱棣诞辰六百五十周年。六百五十年前的公元1360年,是元朝至正二十年,当时朱元璋在南京(当时叫应天府)打着红巾军的旗号,正在跟人争夺地盘不停地打仗。

作者:商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