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什么样的人才配穿“黄马…
和尚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
养生“秘方”皆源于此 …
什么是善本?(图)
什么是小品
【国学小知识】什么是善…
曹操高陵2号墓现数十枚…
大学生需要什么?
“穿越女”沉浸在与王侯…
中国拿什么贡献给世界—…
最新热门    
 
拿什么拯救,那些渐逝的民间艺术

时间:2010-6-20 11:03:57  来源:不详
很多台州的年轻一代会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台州地区缺少悠久的文化历史传承,现代社会也是物质大于精神,文化韵味、人文精神都离实际的生活很远。但当记者在对我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目录中部分传统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进行采访时,却被我们台州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震撼了……原来在过去,甚至就在离我们不远的民国时期,我们的先辈就曾经拥有那么灿烂的民间艺术。 
  但现在这一切似乎都被历史尘封,只能活在年老艺人的记忆中。老艺人们希望在政府和市场推动下,让传统音乐、舞蹈等艺术项目的发展环境能有所改善,让那些渐逝的民间艺术走出“深闺”,继续传承。  
  天台打十番:风光不再
  民国的一天深夜,台州府古城的人们已经休息了,忽然耳边传来了缥缈的乐声,在宁静的街巷里回荡。转日,百姓们相互打问:昨夜听到曲子了吗?这是什么曲? 后来才知道,这是来自天台的十几个俊雅后生在那日傍晚,背着乐器在溪头的码头上了木船,沿着始丰溪顺流而下,在台州府西门外上了岸,踏进古街后,他们掏出乐器,一边走一边演奏着…… 
  这就是天台的“十番”。相传,在明代万历年间,一位在京做翰林的天台人,回乡时带回了十首宫廷乐曲,便在天台流传,后又吸收了天台民乐元素,从而形成雅俗共赏的“十番”,这是用笙、琵琶、二胡、三弦、笛子、箫等乐器轮番演奏的十首古曲。
  记者从天台非遗保护中心了解到,在民国初年18位才气横溢又精通乐器的富家子弟,自发成立了“天台曲艺社”,他们常在一起演奏“十番”,在当年竟也成了一种时尚。当时,天台曲艺社社长王佐庭的儿子王明朗还只是一个刚懂事的孩子,在父亲的影响下,年仅13岁的王明朗也学会了演奏“十番”。而现在他已是迟暮老人。
  1993年,已经从天台中学退休的王明朗,怀揣着对“十番”的挚爱,召集了城里的民乐演奏手,恢复了“打十番”。王明朗还将父亲原来的工尺谱,整理成简谱。恰逢当年是天台文化旅游节,他们终于重现了40多年没有听到的“打十番”。
  “天台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不少文化遗产正在遭受破坏。典雅的皇宫乐曲在这群山环抱的小县城流传下来,不能不说是天台人骨子里潜在的一种清雅,”天台文广新局非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明辉告诉记者,“现在王明朗自发组织的乐队自备乐器,自觅场地,经费自理。而现在乐队里最年轻的演员也已经40多岁,由于对演奏者要求较高,现在难以继续发展传承人,所以传承工作困难重重。‘打十番’早已风光不再,但他们老艺人仍凭着自己的爱好和使命感在做这项传承工作。”
  玉环芦浦走马灯:面临衰颓
  林红果是玉环文化馆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她平时负责搜集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整理成文字资料。当记者向她询问一些关于玉环卢蒲走马灯的情况时,她说:“走马灯在玉环卢蒲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而现在这种古老的艺术正面临衰颓。”她还告诉记者,她在民间向“走马灯”老艺人搜集有关资料时,经常会被他们发自内心的保护传统艺术的使命感、热情和无奈而感动得流泪。
  记者从项目资料里了解到,走马灯是固定的“歌、舞、戏”组合的表演形式,节奏明快,曲调一唱三衬。灯队的演员有5名童男5名童女,将纸糊的马灯捆绑在扮演者的腹前和臀后,并穿上一些三国时期人物的古装服饰,边舞边唱。在新年伊始通过民间舞蹈形式来表达对未来美好年景的祈求,表达了村民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据资料显示,有历史可以考证的传承人已经有7代人,有些是师徒传承,有些则是家族传承。就在去年,91岁高龄的范庆波曾回忆,这项技艺是由玉环红山的祖先从温州苍南拜师学艺传入玉环的,而这位老人如今已离我们而去。现在的第七代传人是1942年出生的范小能,也是现在主要的指导任教师傅,而主演、扎马、画马、唢呐、司鼓等工作都有具体的师傅负责,而范小能与去年去世的第四代传承人范庆波也是远亲关系。
  林红果告诉记者,现在走马灯的大众娱乐功能正在被淡化,保护工作已是当务之急。“但是我们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一般来说,这些老艺人已处于高龄,对当年的回忆也仅是记忆片段,当地语种也比较复杂,经常答非所问,因而我们只能用几个小时耐心地听他们讲完故事,然后再整理找到一些有用的资料。” 
  为了保护遗产,目前县财政已投入7.8万元,主要用于民间艺人、普查人员培训,艺术展演活动费,普查以及资料整理、实物征集等。据悉,目前已在计划联合教育部门在芦浦小学建立走马灯传承基地,挑选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组建走马灯舞蹈队,开设专业课程进行辅导培训,将这个传统发扬下去。
  三门平调:发展受制
  三门剧团团长杨成将向记者介绍,在1994年他刚创办剧团时,曾经就是靠三门平调拿下了当年市里文化演出比赛的10个大奖。“现在剧团是越办越好,但是三门平调由于方言的局限性,资金又困难,培养演员也比较难,种种因素都导致平调难以发展。我们团的平剧表演数量逐年减少,现在只是保留了几个优秀剧本在演。”杨成将告诉记者。
  杨成将的妻子也是该剧团的成员,除了擅长越剧,也会唱平调。据杨团长介绍,他们团是三门小有名气的平调剧团,也是传承平调的主要基地。“目前团里的26个演员里有15个人会唱平调,但是演员的年龄偏大,年轻的演员几乎都不会唱。因为三门平调是用三门方言演唱,因而学习和传承都比较困难。”
  三门平调在明朝中叶基本形成。随着岁月的演变,不断吸收三门当地的山歌、小调及民间乐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三门平调表演包括唱功、做功和吹打三大类,曲牌丰富,曲调优美,音乐唱腔颇具特色,以演唱高腔(平调)为主,还有昆腔、乱弹、三门民间小调等。
  三门平调还有高难度的绝活表演。演员口含4颗、8颗甚至10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这一绝技称为“绝活”,富有特色,变化无穷。
  三门文广新局非遗中心主任郑有堆告诉记者,下半年县政府将会把保护三门平调系统地作为重点工作来做。杨成将也表示,目前他们剧团正在紧张地排练平调大剧《断桥》、《庆寿》等,培训新演员,也召集了专业的人士组建乐队,预计在今年9月份就能上演。
  郑有堆说:“三门平调在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研究中国三门湾地域文化均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而现在此艺术濒危,希望能引起社会重视而得到继续传承和保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