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柳云龙:我号召全国人民…
刘醒龙:高贵与低俗
刘醒龙:以诗人之眼看诗…
朱小龙:保护现存文物比…
潜海龙:多在培育大师生…
徐龙:简论数字化时代的…
朱小龙:不妨对“大学联…
孟庆:日本王子是否来唐…
李云龙:《现代汉语小语…
展龙:简评《明代后期社…
最新热门    
 
孟庆龙:大师虽去,艺韵流芳

时间:2010-6-29 11:27:13  来源:不详
庚寅年6月26日下午打开电脑后,突然发现网上出现的新华社北京专电,享年91岁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医院逝世消息,还是有些震惊。毕竟,作为一生追求严谨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吴老,他的人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争议与传奇,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做人与从艺的感动。从多年前他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的论述,到“吴冠中假画官司”,到百余幅作品捐献给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在中国美术界,在文化圈,吴老的这些传奇,或神秘莫测,或跌宕起伏,无不令人云雾缠绕,令业界不可名状。 
  吴冠中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
  吴老191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是跨越两个世纪的老人。他的人生经历异常丰富。在诸多的阅读中,我们了解到:吴老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美术。1950年回国后,先后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并当选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和著名的教育家、散文作家。在艺术教育乃至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吴
  老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为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应该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创作的《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大量的艺术佳作更是深入人心,展美流韵,独树一帜中国美术领域,成为海内外久负盛名的中国绘画大师之一。他的绘画艺术中西贯通,空灵唯美,线条与笔墨组合更是疏朗隽永,诗韵典雅,文人气息与文化品位润然其间,让画家丰富的想象力与蕴含的智者的思想,无不通过他笔下的一景一物一山一水一个群体的意象组合,在具象与抽象的“吴氏符号”间,令人浸淫其间,感悟着诸多人生的至理妙趣与艺术快感。
  吴老生前,还是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一生曾出版《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吴冠中全集》等诸多著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吴老先后荣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巴黎市授予的“巴黎市金勋章”称号和香港中文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衔;1992年,享誉世界的大英博物馆更是打破了只展出中国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的中国画家吴冠中举办了“吴冠中——20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画作《小鸟天堂》。2000年,他还入选了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
  生前的捐画与争议扑朔迷离
  据媒体近些年的报道,我们所了解到,吴老生前对社会公益事业、对国内艺术机构的需求,他的画作却从来都是慷慨大方、毫不吝啬的。他人生共捐赠了多少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我们恐怕无法估算。不过,他所捐赠的得意之作,尽管为他赢得了美好的声誉,但也同样引发了很多扑朔迷离的争议。
  据了解,1991年8月,中国南方数省连降瀑雨,酿成特大洪涝灾害。吴老积极参加赈灾义卖活动,将自已1986年创作的、曾在国内外多次展出的艺术精品《老墙》捐出,并委托新华社书画院投标义卖,所得的50万港币全部捐给灾区人民;1992年12月,他又捐出自已的又一幅作品《峨眉劲松》,由香港翰墨轩义卖,将义卖所得的30万港币又悉数购买了《名家翰墨》1992年的全年期刊杂志,无偿地赠送给全国范围内的150所高等艺术院校的图书馆;2008年年底,年近90岁的吴老为推动探索中国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之路,鼓励青年学生加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培养,他与家人商议,又拿出了自己的水墨代表作品《长江万里图》交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拍卖全部所得金额的1275.75万港元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励基金”,并以本金收益奖励和资助清华大学为艺术作出努力的学子。 
  媒体还曾报道,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献了10幅作品;2008年,吴冠中把得意之作《一九七四·长江》、《黄河》等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期间,吴冠中还曾将66件精品无偿捐赠给上海美术馆;将33件作品捐献给香港艺术馆永久珍藏,估值逾1.5亿港元,此后再获赠12幅油画、水墨及手稿,包括吴冠中自言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双燕》,以及他平生首次公开即席挥毫之作《速写维港》。艺术馆至今共获吴捐赠47幅作品,加上另外4幅由其它途径获得,现时馆内共收藏51幅吴氏作品,香港艺术馆准备举办专题展览“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又计划为吴冠中的作品划出专区作常设展览,预计2011年初完成;浙江人民政府及吴冠中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也收到过其捐赠的56件作品和16件收藏品;2008年9月,吴冠中把自己113幅画作正式捐赠给了新加坡,其中包括63幅水墨画、48幅油画、2幅书法,创作年份从1957年到本世纪初,按照近期国际拍卖行对吴冠中作品的拍卖价推算,这批画作的市值高达3亿元。
  关于吴老把他的大批画作捐赠给新加坡一事,在国内引发争议,一时间对“吴冠中不爱国”的指责漫天遍地。吴老在回应这一事件时曾向媒体表示:“画家有国界,艺术无国界。我的作品属于世界人民,不管哪个国家,他们诚心诚意要并能展示出来,都可以给。”他说:“我倒是跟孩子们开玩笑,我不是你们的摇钱树。有些画家的孩子,为遗产吵架,家里闹得一塌糊涂。我跟孩子们说,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房子、钱可以留给你们,但作品要捐给国家。所以孩子们也同意。”他说他的艺术经历和家庭与新加坡颇有缘。1988年,69岁的他曾首次应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及南洋美专之邀,赴狮城举行个展。他的长子和孙女都在新加坡。“新加坡是我尊敬的一个国家,它的道德品质介于中西方之间,文化与中国接近。我把画捐给它,希望促进其对美育的重视。”——一位艺术大师广阔的胸襟坦荡无疑。
  2009年1月15日,根据他的捐赠,上海美术馆举办了《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共展出160件吴冠中捐赠给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五家海内外公立美术馆的重要作品。
  此后不久,吴老再次向中国美术馆捐赠36幅作品。2009年2月26日,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联合主办了“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展出吴老捐赠作品108幅。据说这也是90岁高龄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艺术作品最集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
  本次捐赠与展览,中国美术馆曾按照相关规定,对向国家捐赠作品的艺术家作出适当奖励。而吴老则执著地谢绝了国家的奖励,画作无偿奉献。 
  “吴冠中假画案”官司始末
  书画繁荣近20年来,在国内,仿制名家假画更是冲击着缺乏规范的国内书画艺术市场运作,造成名家假画随处可见,使得热爱收藏的人苦不堪言。吴老的画作作为投资市场的潜力股,自然也无法逃离被造假的厄运。较为典型的范例之一便是2008年“吴冠中假画案”的官司始末冲击着当时的媒体与书画界。
  据2008年12月24日《法制日报》报道:230万元巨款拍得的艺术大家吴冠中画作《池塘》,却被作者本人认定为赝品。为了挽回损失,买画人苏某将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以及委托人萧某一并推上了法院的被告席。
  虽然,仿吴冠中的画作被拍卖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这场官司因为吴冠中的名气、艺术品市场的人气、拍卖行常被诟病的风气,加之媒体记者出庭等几方面因素的共同发酵,还是在收藏界、法律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12月15日上午,此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苏某提出的撤销拍卖合同,由萧某、翰海公司连带返还拍卖款、佣金、律师费多项费用等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法院认定,翰海公司针对诉争拍品真伪瑕疵所作出的免责声明,已经具备了我国拍卖法所规定的效力。
  根据苏某在法庭上的陈述,2005年11月10日,她在翰海公司网站上看到将举办“2005秋季油画雕塑拍卖会”的消息。网站上“重点拍品介绍”中明确告知,“本场第二件是吴冠中油画作品《池塘》”。经过多轮竞价,苏某以230万元拍得《池塘》,并向翰海支付了23万元佣金。2008年5月11日,某报记者到吴冠中家中采访时提及《池塘》,吴冠中明确告知这幅作品是假画,并于此后写下了“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吴冠中,2008年7月1日”一行文字。苏某这才知道自己受骗了,于是将翰海公司和委托拍卖《池塘》作品的收藏家萧某一起告上了法庭。
  严谨的艺品与无可挑剔的人格魅力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应该说是中国的书画市场开始进入繁荣的时期,国内的收藏热更是方兴未艾,期间,各地媒体都相继推出了美术类专版,我所工作的晚报也同样创办了“美术专刊”的版面,并由我牵头负责主编该版面。这期间,因为采访书画家与收藏界,对于书画市场的不规范,假画充斥的现象便多了些思考与忧虑。于是,就书画家如何走市场与收藏家如何收藏的关系,我曾经写过一篇《应让外来的“和尚”念好经——浅谈国画收藏的利与弊》(此文刊载于2000年10月11日《潍坊晚报》文娱版,获2000年度中国晚报文化好新闻奖三等奖。)的文章,对于画家如何创作好的国画让收藏者的收藏能够物有所值,便借用了令我敬仰的吴冠中老人严谨的作画故事。记得,在该文中其中一段我是这样论述的——
  ……最近,我曾读到《文艺报》发表的一篇写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文章,即《挑大师的毛病,毁自己的“孩子”》。这篇文章让我觉得,它对浮躁的收藏界和画家们,无疑是敲响了一次无声的警钟。一生追求艺术的吴老,为了能使自己的艺术完美无缺,给后人留下值得称道的东西,他在绘画方面的学习,总是寻找尊敬的大师或老师作品中的败笔和缺陷,并通过作品力求品味出前人画家的曲折艰辛与跋涉的历程,找出差距,丰富自己的绘画。文章还说,有一次,海外的朋友和摄影师造访吴老,正碰上他和家人在楼下焚烧一批托裱过的水墨画。当时他的画价正在猛升,这场面被海外的摄影师摄取,如获至宝。同时,摄影师惊叹地说:“你这是在烧房子啊!”而吴老则平静地说:“我的内心实在是为了避免谬种流传,虽然件件作品都浸染血汗,是自己的‘儿女’,但它们是病儿。”吴冠中老人对艺术上精益求精的标准和做人的态度,是不是该令那些不负责任的画家们汗颜呢?
  ……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吴老的从艺与做人是何等的严谨了。
  几年之后,我又读到了作家胡殷红所写的《吴冠中印象》的专访,通过阅读胡殷红等人的文章,我似乎更加证实了我对吴老人品与艺品的判断。比如在《吴冠中印象》一文中,作家胡殷红笔下的吴老的生活是这样描述的:“……他的家新年和旧年一样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他的生活现在和以往一样也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小画室也就10米2 ,阳光充足,画案旁的餐桌上已摆放好午餐:一只大馒头、一盘‘水煮蒜苗’、两碗‘八宝粥’。吴先生和夫人正准备就餐。”——我们试想,一个如此声名远播世界的大画家,生活竟然如此简朴,似乎令人很难相信,但事实确实如此。
  此后,胡殷红又写道:“我注意到吴先生节前刚刚理了发,就问:还是街边师傅的手艺?吴先生显得特别得意地告诉我,街边理发师傅们搭了简易理发室,冬天理发不在街上了。很多年以来吴先生总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剃头’,遇见了,我就会开他的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见有人说话,吴先生会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的领域不同,价值一样。凡到吴先生左顾右盼时,他的脑袋会被剃头师傅‘无情’地归回正确姿式。他只得低头喃喃:我这时候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等待削皮的冬瓜。剃头师傅凡到这样情景,就会神气地哈哈大笑说,批准你们先聊会儿,我等着……”——你看,作为艺术大师的老人吴冠中先生,他可以一幅画拍卖几百万、几千万的钱捐献给清贫的需要钱的人,乃至把价值上亿元、几亿元的画作无偿捐献国家的公立美术馆、博物馆,但是自己却只花两元钱到路边理发摊去理发,而且说出的话来还是如此幽默、诙谐,笑傲人生,面对如此老人,我们就不能不震撼与感动。
  率真的艺术语录与后人的评价
  吴老对当下艺术界的很多忧虑都是发人深思的,对艺术领域后辈的告诫更是令人感动不已的。我们看看他留下的经典的语录便知——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吴老这些对于艺术领域发自内心的感慨的名录,自当是披肝沥胆的警示艺术后人的苦心良药。
  据了解,业界熟悉吴冠中先生的人士都普遍认为:他对个人生活的要求是低标准的,而对工作、对艺术那可是孜孜以求、从不马虎。他是中国画坛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凡是跟着他学过画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称吴冠中老师“就是个要艺术不要命的人”。几十年来,他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往来穿梭于各类艺术“花蕊”之间,采集和酿造着艺术之蜜;他又像一头忘我的老黄牛,在艺术的田地里不倦地耕耘,不断地开拓着自已的艺术疆域。他几乎是年年外出写生,足迹踏遍了祖国的东南西北;他还利用考察和外出办展的机会,到国外写生,领略异国风情。他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美术史论家、教授范迪安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吴老与他对于中国艺术的贡献认为:“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吴冠中先生一直呕心沥血于油画民族化和水墨画现代化的努力与探索,是中国美术界的重要楷模。他在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实践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有的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经典代表性的作品。吴冠中先生除了作品为人喜爱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吴冠中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探索不息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中国美术界启发最大,激励最大,我认为吴冠中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是激励人不断追求艺术理想的精神。我想这种精神比他具体的作品影响还要深远,是一种让人震撼的力量。”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副教授刘世华也曾撰文认为:“站在吴冠中的画作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那飘逸优美的线条、斑斓绚丽的色彩、新颖独特的形式感,折射出老艺术家纯真的艺术心灵、桀骜不驯的艺术个性和对形式美的不懈追求。吴冠中不仅作画独树一帜,其文章也是美妙绝伦。细读吴冠中的文章,朴实无华,亲切直率,毫无任何矫揉造作之感。我们从吴冠中的文与画中,都能深深感受到吴冠中的人格魅力。”
  ——是啊!大师虽去,艺韵流芳!
  2010年6月26日—27日于梦桥居急就
  孟庆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