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李世民:杀兄逼父夺皇位
孙英民:未委托任何单位…
何季民:由《孔子》热映…
黄朴民:“国学”断想
杨建民:王力沈从文论争…
杨建民:朱自清与《闻一…
陈鲁民:从诺奖获主“没…
陈鲁民:“不红不紫”也…
何季民:遥看新中国“开…
仲伟民:茶叶改变世界
最新热门    
 
陈鲁民:“痴”字不可缺——从敦煌守护者常书鸿说起

时间:2010-7-5 18:52:51  来源:不详

上世纪70年代末,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曾经感动了一代人,文中的主人公画家常书鸿,为了拯救濒于毁灭境地的敦煌艺术宝库,毅然回国,来到孤烟大漠的荒滩进行保护和修葺工作,虔诚地做了一辈子敦煌守护者。前不久播映的大型纪录片《敦煌》,又拉近了我们和常书鸿的距离。

   

    曾有人说,非凡之人必有非凡精神,行非常之举者必有非常之心志。常书鸿的非常人之举,就得益于一个“痴”字。“痴”字,《辞海》解释有三:一神经失常,二愚笨,三迷恋过甚。前两解,无非是指人笨傻,愚不可及,第三解“迷恋过甚”,意即要特别投入,专心致志,达到忘我的程度。古往今来,为真大师,成大事业者,少了这个“痴”字,那是万万不成的。常书鸿也如此,他的不凡成就的取得,就是因为他痴迷于对祖国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挚爱,他痴心于对艺术真谛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创新,更痴情于对敦煌事业的忘我投入与无私奉献。

   

    画家多痴。画家梁枢兼善篆刻,人称“石痴”;画家潘是稷长于水墨画,号“墨痴”;画家朱祺专攻山水画,号“痴赖”。东晋画家顾恺之则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常书鸿自然也不例外,他毅然放弃了他在法国画坛正走向巅峰的人生之路,告别富贵生活,来到荒凉困顿的敦煌,这一来就是一辈子,这就够“痴”了,而当日本学者池田大作问常书鸿,如果来生再到人间,将选择什么职业时,常书鸿毫不犹豫地说,“我还将是常书鸿”,去守护敦煌,去完成未竟的艺术事业。1994年,老人病逝于北京,他的故乡在江南西子湖畔,但他却要求把自己葬在了大漠深处,他要守护对面的敦煌莫高窟。

   

    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作画宜痴,痴则与俗相忘而不伤其雅。”也就是忘记俗世的各种干扰纷争,达到痴迷程度。因为对敦煌艺术的痴迷,常书鸿忘记了大漠的风沙,严寒,难以下咽的水和食物;他克服了经费紧张甚至发不出工资、无米下锅的窘境;他忍受了成年累月远离人世的寂寞,最艰苦时曾经只剩下他和两个工人,几近孤军奋战;他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他也是血肉之躯,他也要食人间烟火,他也能深切地感受到种种痛苦,诚如他在日记里写的那样:“从我们到达莫高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感到有种遭遗弃的服‘徒刑’的感觉压在我们的心头,而这种压力正在与日俱增。”但他却“虽九死其犹未悔”,不管敦煌莫高窟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他仍然坚持着,无论困难有多大,其信念一点也没改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常书鸿的“痴”劲,才有了敦煌艺术的重见天日,发扬光大。而以“痴”为核心的“常书鸿精神”,在今天仍然大有弘扬光大的意义,因为,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昌明,没有一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劲,想干出一番像样的事业来,也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虽然名人无数但却难有大家巨匠,作品如山却难有传世大作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 林杏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