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杨建民:朱自清与《闻一…
陈鲁民:从诺奖获主“没…
陈鲁民:“不红不紫”也…
何季民:遥看新中国“开…
仲伟民:茶叶改变世界
陈鲁民:学会“淡出”
李芳民:真情·知音·境…
邬时民:《水浒传》中的…
陈鲁民:当代文坛登龙七…
汤民:大学语文应当成为…
最新热门    
 
杨建民:王力沈从文论争古人胡子

时间:2009-12-26 12:17:19  来源:不详

 

  1961年10月至11月的《光明日报》上,连续三次刊登两位著名学人论争的文章。这在当时也不算什么稀奇事,可是,双方讨论的问题却是“古人的胡子”,这倒使人产生兴味。两位学人,一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一是著名作家,当时转行从事文物研究的沈从文。

 

  当年第1 1期《红旗》杂志上,刊出了王力的《逻辑和语言》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我们不能说,外延较狭的概念是高级思维,反映到语言里成为词汇丰富的语言。例如从前有人说英语能把胡子分为beard(下胡子)和moustache(上胡子),这就证明了英语的词汇丰富,表现力强,为汉语所不及。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中国古代的例子:“胡子要不要区别更细的概念,这完全是由于社会交际的需要。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古乐府《陌上桑》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鬚’,可见当时每一个挑担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胡子的。胡子长得好,算是美男子的特点之一,所以《汉书》称汉高祖‘美鬚髯’,《三国志》也称关羽‘美鬚髯’。胡子对古代汉族是那样重要,所以在语言中表现为三种胡子:嘴唇上边的叫‘髭’,下巴底下的叫‘鬚’,两边的连腮胡子叫‘髯’。”

 

  这一节举例,显然是针对有人说英语区分细致,因而证明英语词汇丰富、表现力强,“为汉语所不及”而发。但是,作者的论述过于简括,较为粗疏。譬如仅仅几个举证,就得出“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结论,“汉族男子”,范围太宽;“古代”,时间太长。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王力教授当时主要讨论的是“逻辑和语言”问题,说到胡子,只是顺带一笔罢了。

 

 

  文章在《红旗》杂志发表之后,引起了已从事文物研究多年的沈从文的关注。根据自己研究古代文物、绘画及其他艺术品的心得,他写出一篇数千字的文章《从文物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对王力的结论,进行了颇为严肃的指正。

 

  文章开首即说:“胡子,小事也,但是也需要调查研究,才能够明白它的问题,说它时下笔才有分寸,画它时才不至随便乱来。”这几句话虽短,分量却很重。“有分寸”、“不至随便乱来”云云,牵涉治学态度和学风,对一个研究专家,应该是很不客气的。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