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印尼:新闻记者呼吁司铎…
赵朴初:新中国佛教的领…
单霁翔委员等:新时期应…
寒潮黄色预警:新疆及西…
鲍鹏山:新说《水浒》之…
2009年10大语文差错:新…
成中英:新时代儒学何去…
1949年政协会议:新疆代…
史海回眸:新中国打击地…
上海徐汇区:新学年开学…
最新热门    
 
孙逊: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成败得失

时间:2010-7-22 17:41:07  来源:不详
   

    如何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又融入富有新意的阐释,如何在回归小说文本的同时又发挥影视艺术的特点和长处,这是经典改编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只要对经典抱着敬畏的态度,在认真阅读和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度阐释和再创作,虽然其间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但总的创作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人物造型,错位

   

    围绕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争议,很多不满都集中在剧中人物的外貌、年龄和妆扮上。

   

    诚然,新版《红楼梦》很多剧中人物的选择并不符合很多人的想象,不仅仅一个“黛玉丰满,宝钗清瘦”问题。例如凤姐,缺少那种“粉面含春威不露”的感觉;贾母,眼神犀利有余,慈祥不足;宝玉,聪明灵气不够,痴傻愚顽也不够;黛玉,少了一点“怯弱不胜”的病态美,和大观园内首屈一指的女诗人气质;宝钗,不仅不符合“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外貌特征,而且也少了一点“藏愚”“守拙”的味儿;平儿、袭人、紫鹃……只怕也都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个模样儿。

   

    我们还可以找出剧中人物更多的不足,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我们对《红楼梦》太过热爱和熟悉,因而总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妥;从另外一方面讲,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红楼梦》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所以我们不妨把新版《红楼梦》中的人物看作是李少红眼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样也许就可以释怀了。再说,角色的被接受也有一个过程,现在大家都拿87版《红楼梦》说事,其实当初放映时很多人对宝玉、黛玉的人选也未必人人首肯,因为在它之前,越剧《红楼梦》中徐玉兰、王文娟扮演的宝玉和黛玉已经深入人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观众慢慢认可这部电视剧时,今天的争论和指责也就渐渐被人忘却。

   

    关于剧中人物的年龄偏小,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对照小说原著,新版《红楼梦》的确比较符合小说描写的年龄,以前的越剧《红楼梦》和87版《红楼梦》,都把人物年龄放大了,就这一点而言,新版《红楼梦》更符合原著的描写。只是我们在看小说时,因为有文字这道中介,我们往往会忘掉人物的年龄,只关注他们之间发生的那些感情纠葛。但看影视作品就不同了,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稚嫩的脸,特别是宝玉那张充满稚气的脸,我们不能不疑惑:这样小的年龄能懂得那些男女间的感情事吗?加上小演员的表演确也有不尽如人意处,这就更使观众对新版《红楼梦》的人物年龄在接受度上大打折扣。所以年龄偏小虽然符合了小说描写,却未必符合我们今天对成熟年龄的理解。

   

    最后再谈一下人物的造型问题。现在剧中凡贵族小姐和太太都有贴片,即所谓“铜钱头”,这种妆扮从昆曲旦角而来,很多观众看了不习惯。李少红介绍她导演这部片子是有意追求昆曲的一种美学意趣。导演自有她的理由,但影视中的人物套用戏曲人物的妆扮,给人的感觉会比较夸张,不够生活化。同时,按照小说的描写,如薛宝钗,小说多次写到她平时“穿着家常衣服”,“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可见贵族小姐的服饰妆扮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一定要与众不同。那种从妆扮上就要区分人物身份的做法,其实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