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期待不惟数字论 成学术…
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学…
还原一个真实的朱夫子 …
教授称华东师大重要学术…
“经学:知识与价值”学…
追踪朱学勤事件:学术规…
中国青年报:愿汪晖事件…
中国文学思想史国际学术…
《云梦学刊》举办“知名…
“中国古代诗学与诗歌史…
最新热门    
 
从学术评奖看学风:浮躁和不正之风侵蚀“净土”

时间:2010-8-3 11:19:31  来源:不详

从学术评奖看学风

 

  学术评奖走向异化,不是评奖,而是评人;不是突出学术,而是变成社交,成为一种公关行为。学术评奖沦为学术交际场,学者蜕变为“长袖善舞”的“交际花”。

 

  学术评奖成为发家致富的好手段,评奖者拉赞助,被评者名利双收,形成一个利益链条。严肃的学术评奖沾染上铜臭气,变成逐利的商业行为。

 

  有些评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滥评奖,评烂奖,学术评奖成为近亲繁殖和“举奖不避亲”的学术名利场。 

 

  学术评奖,是学术研究历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真正的学术奖项是神圣的,充满着荣誉和责任。评奖者一身正气,一秉至公;获奖者实至名归,倍感光荣;后来者以为高标,心向往之。可以说,严肃公正的学术评奖,对推进学术繁荣、深化理论研究、发扬优良学风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学术界各种各样的学术奖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者也经常面对各种评奖。其中,不乏科学公正的评奖,为学界所公认;但不可否认,浮躁和不正之风也正在悄然侵蚀学术评奖这一方净土。

 

  一些学者反映,如今某些学术评奖已经演变成学术自由市场,形式雷同,鱼龙混杂,评奖专业户、利益集团化和潜规则盛行,完全背离了学术评奖本身的主旨。本报记者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学术评奖良莠不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国家级的重大奖项在学者中间口碑还是很不错的。比如教育部的“人文社科奖”,文学界的“茅盾文学奖”,经济学界的“孙冶方经济学奖”、“张培刚奖”、“蒋一苇基金奖”,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吴玉章奖”等。这些奖项都对学科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曾长期担任“孙冶方经济学奖”秘书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向记者讲述了该奖项的评审过程。他介绍说,一般每届大概有100本书、150—200篇论文申请评奖,评奖周期历时3—4个月。评奖者通过两个途径申请:一是自己申请,并要求专家推荐;二是请重要的刊物、出版社和报纸推荐。初选小组成员由经济学部各个研究所推荐一名研究员,北大、人大、复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