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8月24日 北宋文学家苏轼
理学家张载的守墓人(2)
著名历史学家王觉非教授
科学家称仅1/3时间做科
助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1917年8月9日 我国当代
8月10日 光绪帝要求内外
五夫镇:朱熹的故地 理学
7月26日 李自成九宫山遇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学员在
最新热门    
 
理学家张载的守墓人(1)

时间:2010-8-22 11:14:39  来源:不详

理学奠基者之一、关学创始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辞世已经900多年了,但在他曾经讲学的眉县横渠附近一个村庄,聚居着一群他的后裔。这些后裔居住这里的目的,是守护先祖“遗产”——祖坟和祠堂。数百年来,他们默默无闻遵循先祖的教诲过着朴实的生活。今年是张载诞辰990年。记者近日探访了这群鲜为人知的张载后裔。

西宝路上一个不显眼的村庄

张载后裔所在村眉县槐芽镇西柿林村,位于西宝线边,东距横渠镇张子祠堂约5公里,没有特殊的标识,没有高大醒目的建筑,全是普通的平房,沿西宝线两边分布的商店也是稀稀拉拉,而且门面很小。唯一的特点是,整齐的村巷道两边栽满了柿子树。

西柿林村村委会主任、张载27世后裔张家鹤告诉记者,该村2300多人,有原、川、湿地,由于土地种类多,可种植作物也多,但也不利形成主导产业。私企也不多,村民家庭主要经济收入靠打工。村中张载后裔500多人,从26世到31世,主要分布在二、四、五村民小组里。

屋脊可装饰开口兽

记者希望在西柿林村寻找到和张载有关的文化符号,但可惜能看到的很少。

张载28世孙张世敏拿出几块木印版,告诉记者,张家后裔曾保留明代万历年间的《张子全书》、清代乾隆年间的《横渠志》等等印版,共450块。可惜在清末白莲教起义时损毁一些。损失量最大的是在解放战争扶(风)眉(县)战役时,国民党“中央军”来到村里,将印版当柴火烧饭。“文革”期间,因他家庭成分为中农,加之村里也比较稳当,藏在屋顶的印版未受大的损失。现在只剩下49块印版。

在村支部书记、张载28世孙张勤俭家中,记者看到一副木板对联,上书:

志欲光前惟守两铭绵世胄

心存裕后须传百忍振家声

张勤俭说,这是“文革”期间没收“地富反坏右”家户的,后来被他收藏。

张载27世后裔张家明告诉记者,这上面的“两铭”,就是指张载训诫学者的著名训辞《东铭》《西铭》。他告诉记者,以前西柿林村有城墙,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东门上有匾额“东来紫气”,西门上有“西望瑶池”。城墙内住有300人,其中张氏家族占三分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成立人民公社初期,大家认为没有土匪了,城墙没有用了,拆了城墙的土当肥料上到麦田。以前当地人认为,举人以上的人家,屋脊上的装饰物可以是开口兽雕,否则就是“违法建筑”,所以,张载后人家的脊兽都是开口的。但这些年随着村民富裕起来,盖起了新的平房,土木结构的房子被淘汰,这种开口兽已经看不见了。

记者咨询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军,他告诉记者,古代官方规定,地位高低体现在房屋大小、高低、数量上,没有脊兽开口、闭口之说。估计这是民间的说法。

张载被神化

在西柿林村一带,流传着有关张载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先人张载颇有神采。

关于张载能够成为留芳百世思想家的原因,西柿林村人用这样一个传说解读:一个雨天,天公要雷击狐狸精。狐狸精藏到张载袍下,躲过一劫。但雷声还是吓得狐狸精将修炼的仙丹吐了出来。张载捡起仙丹吞了下去,从此成道,著书立说。

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张夫子张载在横渠讲学期间,每天要骑着毛驴到四川吃饭,晚上又返回横渠睡觉。今年82岁的张载26世孙张清仁说,过去老书记载有许多这样的传说,但现在找不到了。

张载故里曾经数百年没有后人

张世敏告诉记者,张载生于长安,但祖籍并非在陕西,而是河南开封。其父张迪在重庆涪州任知州时病故,15岁的张载和5岁的兄弟张戬与母亲护送父灵柩归葬开封途中,因钱不够了,加之发生战乱,便将父安葬于横渠大镇谷迷狐岭上,并在墓地不远的大镇谷口置地300亩,全家定居下来守孝。数年后搬迁于北边的横渠村。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张载辞太常礼院,回眉县横渠途中病逝临潼,后安葬大镇父墓南侧。因家中仅剩下妻子郭氏和幼子张因,郭氏带张因回到河南南阳娘家。张因成人后,在舅家娶妻生子。从此500多年,张载故里横渠没有了张载后人。

金兵南侵后,金赠张因“朝列大夫”,后又赐张因之子张炎“中奉大夫”,并迁张炎回陕西凤翔府,后再赐张载曾孙张昶“奉议大夫”。后因战乱,张炎及其后裔先后离开关中。张炎之孙张晋欲借元复宋而依元,元朝封张晋“兵马都提控事”、“定远大将军”等职。元太宗6年,即公元1234年,赐第于燕,封食邑于滦州。

仰慕关学知府迁回张载后裔

时间转到明万历46年,即公元1618年,仰慕张载学说的凤翔知府沈自彰,见所辖地眉县有张载墓地和张子祠,却无后裔管护,便想迁回张载后裔,于是四处打听张载后裔下落。

曾任御史的著名教育家冯从吾,因直言进谏被贬,在家20多年攻读关学。冯从吾闻讯后,给沈自彰写信,告知滦州有张载后裔。

沈自彰以知府名义给直隶永平府发公函,请求在其所辖的滦州张载后裔中选择品学兼优者,迁回凤翔及眉县故乡居住。经都察院“勘合”批准,永平府开出关文,并申报陕西巡抚备查后,由滦州府出资送张载第14世后裔张文运及其三子张承绩、孙张元福、张元寿、张元祥到凤翔府。张文运、张承绩、张元祥安置眉县鱼米之乡、条件比较好的西柿林村。三人在横渠张子祠内张子书院讲学,奉祀祖先。为了表示张子后继有人,张承绩改名张承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