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佛教 >> 正文
假警察借世博安保名义骗…
游世博别只顾照相敲章 …
日本民间向世博献礼:梦…
武警世博园办婚礼 婚期…
一会一团吁为世博会及灾…
少林功夫亮相世博会
上海世博园五个少数民族…
浙江良渚遗址和长兴合溪…
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教…
以世博为契机 展城市宗…
最新热门    
 
十大世博旅游名城天台山

时间:2010-5-10 11:48:29  来源:不详

  中国佛教新闻网讯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这是大诗人李白对天台山的向往和赞美。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名扬海内外,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秀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让这片神奇的土地处处充满勃勃生机。

佛国仙山 济公故里

历史文化

  天台山早在汉代就名闻天下。几千年来,神奇的天台山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得天台山成为汇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名山,被誉为“中华三教第一山”。

佛教天台宗发祥地

  天台山是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发祥地,宗风远播,是日、韩天台宗的祖庭。

道教南宗发祥地

  北宋,天台人张伯端从道专研,著《悟真篇》,创立中国道教南宗,被称为紫阳真人。祖庭在天台山桐柏宫。

活佛济公出生地

  家喻户晓的活佛济公就出生在这里,他一生浪迹天涯,济世为公,深得百姓崇拜。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五百罗汉应真地

  据唐三藏所著的《西域记》中记载,天台山方广寺是佛教五百罗汉的根本道场。

徐霞客开游地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迹遍布全国,三次来天台山,并写下二篇游记,将《游天台山日记》赫然置于《徐霞客游记》开篇。

唐诗之路目的地

  天台山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在唐代,以李白为首的300多位诗人,沿着运河,经过曹娥江,由剡溪溯流而上,直抵天台山主峰华顶,留下了1000多首优美诗篇。

和合文化发源地

  国清寺僧人寒山、拾得被雍正皇帝称封为“和合二圣”,在民间称为“和合二仙”。这里就成为了和合文化的发源地。

休闲养生目的地

  天台山历来是养生宝地。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百岁以上老人多达80多位。国际亚太休闲研究中心在天台山成立养生传播中心。天台山已成为著名的休闲养生基地。

“天台山旅游日”今年启动

  从今年起,每年的5月20日为“天台山旅游日”,天台山景区将向所有中外游客免费开放。

  把5月20日设为天台山旅游日,同徐霞客有关。据史料记载,自22岁起,徐霞客就开始了考察游历生涯,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写下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而《游天台山日记》是其中的开篇之作。据考证,徐霞客一生中三度登临天台山,而公元1613年5月20日是徐霞客首游天台山的日子。《徐霞客游记》显示,天台山是徐霞客游历的第一个目的地。1613年5月20日(简称“5·20”)这一天,也标志着徐霞客游历生涯的开始。在国家旅游局组织的“中国旅游日”网上征集活动中,不少民间人士与网民建议把5月20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天台县将徐霞客首游天台山的日期确定为天台山旅游日,当天所有景区对中外游客免费开放,不但可以借此纪念这位古代著名的旅行家,而且还可以将旅游发展成果回馈市民群众,进一步培养广大游客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们广泛参与旅游,提升生活质量。

  天台县委书记徐鸣华表示,5月是天台山最美丽的季节,天台将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借助“天台山旅游日”向全世界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天台。“我们将尽一切努力,让游客满意。”

旅游指南

  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列为“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2000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旅游区,2006年被评为“欧洲人最欢迎的十大中国景区”、2009年被评为“浙江生态名景”、“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

国清讲寺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有1400多年。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生机盎然的千年古“隋梅”,十八尊栩栩如生元代楠木罗汉雕像,隋代的古塔,无不闪烁着千年古寺历史的灿烂与文化的辉煌。

石梁景区

  集天下山水奇观于一体,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最著名的当推石梁飞瀑,堪称天下第一奇观。景区有佛教五百罗汉的根本道场——古方广寺。

华顶景区

  国家级森林公园为天台山的主峰,“春观杜鹃夏避暑,秋看日出冬赏雪”是华顶景区的真实写照。

赤城景区

  赤城山是天台山的标志,因其山色赤赭如火,望之如城堡雉堞而得名。

琼台仙谷

  这里奇特的峰峦,峻峭的岩壁,奔腾的飞瀑,澄碧的龙潭,苍翠的林木,弯弯的山道和点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