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对永乐大帝求婚敢说不 
彼得大帝 为救落水青年
玉皇大帝与龙口长把梨的
康熙大帝的法国女儿(一
康熙大帝的法国女儿(二
汉文大帝——中国历史上
古代最喜欢戴绿帽子的1
《汉武大帝》再现大汉盛
主啊,彼得爱你
彼得大帝两次围攻纳尔瓦
最新热门    
 
彼得大帝过于专制连他老婆都渴望获取自由

时间:2010-1-28 12:34:22  来源:不详

今天,在克里姆林宫普京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彼得大帝庄严的画像。普京一直将俄罗斯的这位伟人视作自己的偶像。



俄罗斯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国度。它广袤而苍凉、深沉而忧伤,严寒而冷酷的气候迫使俄罗斯人自强不懈地奋斗,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屈服,更不知道妥协,他们从不循规蹈矩。哪怕是付出血的代价,也要将旧有的一切彻底颠覆重来。它的背后总是隐忧重重,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又在极强中迅速衰落。在衰弱之后,整个民族会再次探寻一条崛起之路。这一历程直到今天也没有结束。



彼得大刀阔斧的改革,尽管卓有成效,但由于丝毫不考虑俄罗斯的特性,好像在此之前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张白纸,割裂了与自己国家传统的关系,最终给国家造成了伤害。从彼得大帝改革到苏联时期建立起来的体制,都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彼得大帝及其继承人把东正教变为自己恭顺的奴仆,建立起一个专制的大帝国,始终不能成为领导历史潮流的一流强国。富国强兵是许多国家长期的追求,然而需要正确的制度积累,否则将走上危险的岔路,或是国富民穷,或是掠夺别国,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彼得把自己的一颗心全部捧给了俄罗斯。他自己全身心地奔跑在强国之路上,他也希望所有人和他一样,事实上这是办不到的。尽管他向往西方文明,学习西方科技,但本质上他却是一个奉行中世纪思维的改革家。彼得改革的主要领域是军事,国家财力大多用在了发展军事实力上,俄罗斯在巩固改革和取得胜利的同时,却奇怪地变成了一个一贫如洗的国家。俄国史学家安留科夫甚至认为,彼得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实干家,而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改革家,“俄罗斯以国家的破产为代价,换取了跻身欧州列强之林的地位”。上层精英社会享受到许多好处,而普通的劳苦大众却一无所得,只有皮鞭、死刑和恐怖。为了修建圣彼得堡,死于饥饿、疾病的人不计其数,苦役们没有工具,就用自己的衣服一兜一兜地搬运泥沙,湿透的衣衫无法替换。后人慨叹道:“彼得堡就坐落在眼泪和尸骨山上。”



更致命的是,俄罗斯的强大并不是依靠自由获得的。当时,法国出现了开明的君主专制,英国出现了议会制,欧洲致力于建设资本主义的崭新公民社会,公民权利开始得到尊重。但彼得却背道而驰,对先进的政治体制根本不感兴趣。在参观英

国议会时,他从后门悄悄溜进去,站在议会屋顶的天窗旁,冷冷地打量议员们唇枪舌战。他对此非常不满意,说这种乱七八糟的治国方式根本不适合我们。彼得不想把英国或别的什么国家搬到俄罗斯去,他要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不仅保留了农奴制,而且强化了这一野蛮制度。在他统治下,所有的人都是农奴,连贵族也必须终生为国服务。于他而言,自由、人道之类的词语根本不存在,高于一切的就是国家利益。他获得了伟大的成功,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人民的痛苦。他死后,所有的俄罗斯人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所有人都希望获得自由。包括他老婆叶卡捷琳娜一世在内,让俄罗斯稍稍有机会得到喘息。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像建筑在沙滩上的大厦。人亡政息,随即被终止了。风狂雨暴的彼得式改革,一直在俄罗斯延续下去。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俄罗斯是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度,但英雄无一不是以一曲挽歌为自己收场。这不仅对俄罗斯是一场悲剧,对改革者本人也是一场悲剧。



彼得的个人生活也是不幸的。他亲手处死了自己的儿子,他对反对他改革的太子悲伤地说,我连自己的肚子都不珍惜,我怎么会珍惜你的放荡的行为呢?一年后,另一个

儿子也夭折了。彼得无法再保持冷峻和强硬,他郁结成病,闭门谢客,三天里滴水不进。



历史是十分复杂的,“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与彼得性格粗犷,甚至凶残无情相比,康熙的性格却是刚柔相济、经书礼仪,雍容大方。他全面实施儒家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真正实现了儒家的“大一统”理念,使中国不再有内外之分、华夷之别。尤其是与彼得不同的是,他牢固树立“民为邦本”的信念,与民休养,改善民生,有清一代,豁免钱粮之巨,百姓普沾实惠,为历代所仅见。可惜到康熙晚年,尤其是最后十五年,由于精力不济,失之于“宽”,导致政务荒弛,吏治腐败,风气日衰,许多地方开始民不聊生,国库亏空极巨,连黄河决口也无钱拨治。连带纵容自己的儿子,最终发展到九龙夺嫡悲剧。他提出“持盈保泰”的思想,想防止盛极而衰,满而不溢,原来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作为指导国家的政治方针并不错误,而发展到后来却陷入保守落后,不思进取的误区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