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谁给功垂千古的‘暴君’
莫可名状 千古一帝唐太
考古专家揭秘千古奇冤项
李逵探母千古奇冤:吃李
被冤枉的千古伟人秦始皇
挽救汉人惨遭亡族之灾的
封建仁君秦始皇:千古第
被冤枉的千古伟人:秦始
诸葛亮为何难以入围千古
千古奇冤“王八蛋”:王
最新热门    
 
千古谜之明惠帝朱允不知所终失帝位

时间:2010-3-8 18:04:50  来源:不详

明惠帝朱允炆像明惠帝朱允炆(1377~?)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年仅21岁的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故史称“建文帝”。四年后,朱允炆的亲四叔、燕王朱棣率兵攻入京城,情急之下,朱允炆一把火烧了皇宫,他仅有的四年帝王之旅遂告结束,可谓“壮志未酬”,其生死也成为千古之谜。尽管如此,朱允炆作为一个主张“仁义化民”、“仁德治国”且颇富人性的皇帝,仍然常为后人追记。



  “仁明孝友”的建文帝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五日,自幼聪慧好学,仁义孝顺。其父皇太子朱标辅佐朱元璋处理公务时,由于其本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救回不少人命,惹得天性好杀的朱元璋很不高兴。朱允炆为皇太孙时,辅佐老皇帝处理朝务,也“复佐以宽大”。由于当时武臣谋士几乎被朱元璋杀光了,加上“隔代亲”的感情,朱元璋没有再对孙子发怒,一直“龙心甚悦”。朱允炆还根据《礼经》,参考历朝刑法,对洪武律令中特别不合理的七十三条重法予以删改,深得民

心,“天下莫不颂德焉”。



  朱允炆十四岁时,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患有重病,身上长了个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炆尽心伺候,日夜守在身边。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朱允炆“居丧毁瘠”,不食数日,悲哀异常,体现了封建时代人子的纯孝之情。心如铁石的老皇帝朱元璋也哀不自胜,抚着孙儿的背,劝说道:“你真是孝顺呵!别这样悲哀不吃东西,会拖坏了身子骨,我还活着啊,让我怎么办!”朱允炆这才稍稍进食,收泪强忍哀痛,以使皇爷安心。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三个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对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并没有让他们觉得孤独。朱元璋病逝前,脾气异常暴躁,许多人担心因此遭到祸患,朱允炆亲自服侍,常常整夜无法入睡,但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朱标死后,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选,可惜他在十年前就死了,这样朱标次子朱允炆就成为首选。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翰林学

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朱元璋于是下定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召集诸子于东宫参见朱允炆,行宫廷仪制,也就是让朱允炆的叔叔们拜见未来帝国的皇帝。厚道谦和的朱允炆内心很是不安,于东宫按朝廷礼仪受拜后,赶忙入内殿,以“家人礼”拜见诸叔。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在遗诏中说朱允炆“仁明孝友”,这是为史家所认同的。于是,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在21岁的时候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正式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建文元年,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一统天下。两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朱元璋最初不愿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害怕朱允炆像他的父亲朱标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重,日后驾驭不住众臣会吃大亏。但外表仁弱的皇太孙登基伊始,就开始着手变革他祖父所开创的大明王朝。



  “秀才朝廷”朱允炆即位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尚武轻文的局面。朱允炆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大力加强了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宝之时,他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祖父的年号“洪武”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见朱允炆治国方略的改变。他还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



  南京贡院朱允炆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翰林侍讲方孝孺等。由于朱允炆所依赖的大臣多为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朱允炆使文人们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像洪武朝那样动辄以一言获罪,因此他们的胆量也大了,对朝政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朱允炆忠心耿耿,这也是后来大批文臣甘愿为他殉难的原因。



  朱允炆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