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吴三桂引清军真相:冲冠
明清那些爱:唐伯虎成“
陈圆圆只是个“导火索”
吴三桂.陈圆圆和逼死坡
吴三桂·陈圆圆和逼死坡
吴三桂.陈圆圆和逼死坡
吴三桂·陈圆圆和逼死坡
吴三桂借清兵
最新热门    
 
吴三桂降闯:以假乱真的欲加之罪

时间:2010-6-9 12:35:36  来源:不详
怒为红颜”,讥讽吴三桂降清的吴梅村,在他的相关历史作品《绥寇纪略》中也同样不见吴三桂降闯。



以上的这些现象出现的很不正常,而现在大家一致相信吴三桂降闯,主要是因为在彭孙贻的《流寇志》中转述了一个叫马大令的人的说辞,他说:“世传吴襄作书招平西,平西告绝于父,起兵勤王,非也。都城既陷,三桂屯山海,自成遣使招三桂,三桂秘之,大集将士,

千之曰: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恩,宜以死报国,然非借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将士皆黯然,三问不敢应。三桂曰: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军命。三桂乃报使于自成,卷入朝。”



因为据说是吴三桂的幕僚人物所云,而且所说情形也合情合理,所以很容易让人相信。但好多人并没有注意,作者彭孙贻虽记载了这段说辞,却只是附录于正文之后,“录其说以备考”,而在《流寇志》正文中,对吴三桂降闯却只字不提。由此可见,作者在整理这段材料时,只是有点怀疑,但并没有完全相信。这在作者的另一本书《平寇志》里得到了进一步说明。彭孙贻明确说道:“唐通为贼呼关,持吴襄书招三桂,不听。”







蹊跷的是,当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后,随着清廷对吴三桂的镇压和打击,原本并不流行,没有多少市场的吴三桂降闯一说,却迅速的在社会上走红了起来。



1673年11月,吴三桂因不满清廷撤藩,在云南起兵叛乱,并发出檄

文指斥清人“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第二年,耿精忠福建叛乱,第三年,尚之信广东叛乱。一时间,清廷半壁江山失去,历史上称为“三藩之乱”。



面对吴三桂的煽动挑衅,清廷迅速作了回应。据《清圣祖实录》中记载,在1674年4月的一封上谕里面,康熙说:“逆贼吴三桂,值明季闯贼之变,委身从贼,寻以父死贼手,穷窜来归”,直指吴三桂首鼠两端,反反复复。这是皇帝上谕,说吴三桂“委身从贼”,理应有据。可是经过仔细分析,却发现其中很有问题:



首先,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死于他正式降清之后,当时山海关大战已经结束,清廷不可能不知道,但康熙却说“寻以父死贼手,穷窜来归”,可见康熙并没有严格依据事实说话,而是有意的采取了一些野史的传闻。其次,吴三桂在讨清檄文开头一大段,以当年“讨贼”自任,历数复君父之仇的盖世之功,向天下人自我夸耀,有恃无恐,闭口不提降闯。如果他真有曾“委身从贼”的污点,清廷上下必然会一再揭露,口诛笔伐,揭露他的伪善面目。但考察当时的政府行文,除了这道

上谕中提过外,其他对吴三桂的文书都没有提及他降闯。最后,相反于康熙颇具政治目的的上谕,同样是政府行文,在1644年5月山海关大战结束后,清摄政王多尔衮在给顺治皇帝的军事报告中,他却明确的提到:“臣统大军前进,明总兵吴三桂遣使来言:贼首李自成已陷燕京,崇祯帝、后俱自经。自成于三月二十二日称帝,遣人招降三桂,三桂不从,随自永平返据山海关”。一封是军事报告,一封是皇帝上谕,哪一个更有可信度,一目了然。而且多尔衮不会也不可能为吴三桂刻意隐瞒真相。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康熙这道上谕很可能只是想丑化、孤立吴三桂,尽量把他描述成一个反复无常、不忠不孝的叛乱者,以引起舆论上对吴三桂的讨伐。



事实上,舆论的大门的确被打开了。由于吴三桂降清复叛,向为清人贬斥,明人又因他开关引师,甘为异族鹰犬,痛加责伐。他俨然已经成了官方及民间整个社会的公敌,所以,继“三藩之乱”后,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批揭露吴三桂恶劣行径的书,比如《庭闻录》,《平吴录》,《圆圆传》。在这些书里,作者不仅异口同声的写道吴三桂曾投降过李自成

,后因陈圆圆的缘故又复而降清,而且还将“降闯说”本身存在的漏洞也加以改造和补救,使其能自圆其说(例如书中增加吴三桂二次返回山海关,二次西行降闯的说法,以补救“降闯说”在时间上的漏洞)。从此,“降闯说”开始流行,大家逐渐开始相信并肯定吴三桂的确投降过闯王李自成。







吴三桂作为明室最后的希望,却弃明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