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鲁迅新婚之夜究竟发生了
相差18岁的师生恋:鲁迅
鲁迅爱过的人:与北大校
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鲁迅曾遭遇“山寨版鲁迅
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明朝与日本所谓“朝贡”
揭秘鲁迅之死病入膏肓还
最新热门    
 
鲁迅所谓的“偷”与唐弢的抄袭剽窃

时间:2010-8-20 12:07:17  来源:不详
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其他二十六篇,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证据是和他

的所说还时常相反。”



早在《中国小说史略》还没有出版之前的1922年5月,写作《〈三国志演义〉序》的胡适郑重声明:“作此序时,曾参用周豫才先生的《小说史讲义》稿本,不及一一注出,特记于此。”鲁迅根据盐谷温的部分书稿写作了自己的一部分书稿,在公开出版时当然应该像胡适这样加以说明,否则就会构成抄袭剽窃的既成事实。但是,以鲁迅的性格,他是从来不会向自己的对手认错服输的,而是反过来嘲笑说:



“陈源教授大概是以为揭发叔华女士的剽窃小说图画的文章,也是我做的,所以早就将‘大盗’两字挂在‘冷箭’上,射向‘思想界的权威者’。殊不知这也不是我做的,我并不看这些小说。‘琵亚词侣’的画,我是爱看的,但是没有书,直到那‘剽窃’问题发生后,才刺激我去买了一本Art of A.Beardsley来,化钱一元七。可怜教授的心目中所看见的并不是我的影,叫跳竟都白费了。”



查阅鲁迅日记,1925年10月6日有“往商务印书收板税泉五十,买《Art of Beardsley》二本,每本一

元七角”的记录。10月9日又有把其中的一本《Art of Beardsley》即《琵亚词侣图画集》寄给“璇卿”即绍兴籍画家陶元庆的记录。《不是信》中所说的“直到那‘剽窃’问题发生后,才刺激我去买了一本Art of A.Beardsley来,化钱一元七”,分明是在故意说谎。鲁迅在陈学昭的文章发表之前,就闻风而动到书店买到两本画集,恰好证明他与浙江绍兴籍的小同乡孙伏园、孙伏熙、章廷谦、陈学昭、陶元庆等人,共同参与了针对徐志摩、陈源、凌叔华等人的“党同伐异”。陈源针对鲁迅的文字攻击,虽然有言过其实的夸张成份在里面,却并不是“叫跳竟都白费”的无理取闹、无的放矢。







三、胡适不“持平”的“持平”之论







到了事过境迁的1935年12月31日,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后记”中旧事重提说:“呜呼,‘男盗女娼’,是人间大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

源教授,倘他无法冼涮,就只好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了。”



一个真实的人总是会有一些缺点和错误的,也总是会说几句谎话的。《中国小说史略》的事实抄袭,也并不影响其独创性的学术价值。相比之下,鲁迅在1934年12月20日的《集外集》“序言”中,以不悔少作的态度公开承认自己“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反而显得更加真诚、更加善意也更加令人敬爱及尊重。



鲁迅去世后不久,凌叔华的闺中密友苏雪林分别给蔡元培和胡适写信对鲁迅加以攻击,胡适在1936年12月14日的回信中表示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通伯先生当日误信一个小人张凤举之言,说鲁迅之小说史是抄袭盐谷温的,就使鲁迅终身不忘此仇恨!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俍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最好是由通伯先生写一篇短文,此是‘gentleman的臭架子

’,值得摆的。如此立论,然后能使敌党俯首心服。”



盐谷温的文学史无论如何地“浅陋可笑”,鲁迅的小说史无论如何地深刻经典,都不能够抹杀鲁迅自己已经承认过的事实抄袭,也就是所谓的“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陈源即“通伯先生”给出的抄袭论断——“其实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本是可以原谅,只要你书中有那样的声明。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不仅没有“冤枉”鲁迅,他挺身而出替自己的爱人据理辩护,恰恰是最为标准的绅士风度,也就是“gentleman的臭架子”。作为多年来一直在遭受鲁迅的攻击辱骂的一名“敌党”,胡适在没有进行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就要求陈源出面“为鲁迅洗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