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周恩来不可告人的奇特习
周恩来临终弥留之际为何
毛泽东与周恩来最后一次
周恩来仅有的几次醉酒
林彪死无全尸 周恩来大
毛泽东没参加周恩来追悼
从朝鲜停战谈判看周恩来
1955年周恩来到云南看望
不同场合周恩来咋称呼邓
周恩来为何说因文革少活
最新热门    
 
周恩来1961年险遇车祸丧生 肇事者竟扬长而去

时间:2011-06-20 10:31:31  来源:不详
厂的车场出来的。因那卡车出门后向右拐,所以交会时并没有鸣笛。各行其道,互相并不妨碍。当看到那辆卡车忽然驶入逆行,既未打大迂回指示灯,又不鸣笛,不打手势,估计它可能横在马路中间,自己车速又快,眼看立即要被它撞上肇成特大事故。无论如何也不能叫它出事。一种重大的责任感促使[注: 促使 拼音: 解释: 1.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推动对方使之行动。-cushi]杨金明立即采取措施,鸣笛、点煞、换一挡,向右避让。车正[注: 语出:《左传·定公元年》:“ 薛 宰曰:‘ 薛 之皇祖 奚仲 ,居 薛 以为 夏 车正。’” 杜预 注:“ 奚仲 为 夏禹 掌车服大夫。]往右偏,忽见前面有根粗大的水泥电线杆,弄不好,很可能被卡车挤到电线杆上,杨金明连忙又改为逆向避让,并把方向盘向左打死。就在这时,那辆卡车的车身忽然在他眼前一晃,眼看就要撞上,杨金明暗暗喊了一声:“不好!”随即脚下猛地一踏,吉斯3ИC—115立即来了个180度大调头,嘎地一声停住!



  

人们在形容遇险情景时,常常是用“又惊又险”,或是“有惊无险”。我们这次可说是“有险无惊”。我们之所以称它“有险无惊”,是因为“险”确实是“险”,“险”到了一旦撞上,就会车毁人亡;“无惊”,则是在这紧要关头,我们谁也没有张皇失措,像人们遇到险情的时候,通常要吓出一身冷汗,而是沉着地只想避免出现最坏的情况,这是我们预先有精神准备的缘故。因此,当吉斯车眼看要与卡车撞上的时候,坐在前排的张树迎立即回过身来托护总理。无奈这车是三排座,中间隔着一排,够不着总理。我呢,很自然的反应就是用左手和身躯使劲架着总理,右手则用力支撑着中间那排座椅的靠背。总理也使出很大的力气来支撑。虽然几个人在吉斯急调头的过程中,身体失去了重心,歪倒在一边,几乎摔到座位下面,但谁也没有受伤。这不能不归功于杨金明驾车技术[注: 不论何种文化,技术都是异曲同工的词汇。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高超,和他的高度责任感。如果他技术不精,责任心不强,不能在一刹那之间脑、眼、手、脚并用,准确无误地完成调车、煞车这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高难动作,其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几乎两车相撞,造成了重大交通事[注: 通事 拼音: 解释: 1.交际往来之事。 2.通报传达。 3.官名。掌管呈递奏章?p传达皇帝旨意等事。 4.旧指翻译人员。]故,可是那辆卡车的驾车人却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依然不打指示灯,也不鸣笛,在马路

中间又莫名其妙地来了个大迂回,然后驶回电车公司一厂的大门里边去了!我们真是气得要冒出火来!



  想到周总理去钓鱼台要紧,不能耽误,杨金明手把方向盘,打了个倒车,调转车头,继续向西行进,好像刚才的一切未曾发生似的。小雨依然落着。



  我跟随周总理多年,从来还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车险。总理也只是在苏联遇到过一次。那次,总理和陈云[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