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文明的世界意义(二)

时间:2009-7-24 13:41:47  来源:不详
是否因此说太极图、八卦图的象数之学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了呢?在一种唯科学主义的时代,说某学说是科学是对该学说的赞美,而在反唯科学主义者看来,说中国哲学是科学则是误解。一种宇宙论形而上学当然不是科学,科学自有它的荣誉,但哲学-形而上学的荣誉却在科学的荣誉之外,以科学阐释宇宙历史——这在有机自然主义宇宙观看来是思维的误区,因有机自然主义宇宙观不认为宇宙历史能被完全还原为形式逻辑的科学的解释,科学的形式逻辑的精确是因为它的数学决定论的先天性的错误(这种错误作为“数学残差”在一定视阈可以忽略,因此近似正确)。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并不是以形式逻辑来支配的,我们的理性、情感、意志综合在一起的灵魂的“灵魂逻辑(或曰心灵逻辑)”是非形式逻辑的,也就是说我们灵魂的自我演绎是高于形式逻辑的,比如我们人脑虽然许多时候不如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强,但我们的灵魂要远远高于计算机在于——我们能懂得我们阅读或计算的东西的意义、而计算机即使再强大的计算能力也不能懂得它计算的东西的意义,“意义”只有灵魂存在者能够理解,这就是说形而上学性的人是高于形式逻辑的计算机的,计算机只有逻辑而没有灵魂,也许因此可以在此建立一个供逻辑主义攻击的靶子:人类永远不可能在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中注入灵魂。
  太极图关于宇宙整体系统结构论的本质描述超越了西方唯物主义决定论,而西方哲学花了两千年时间才从原子还原主义逐渐认识到东方有机整体结构主义的意义——结构能并非是构成结构之部分功能的数学和。我们决不是说——因为还原论的世界观不如有机整体论高而应该将还原论抛弃——我们不会因为有机整体论比还原论高明就企图以前者完全代替后者,而是说——还原论只能作为极高明的有机整体论之下的一种必要的思维工具,有机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关系其实就是思维中的道与技的关系,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技”(数学思维)可以使吾人作为理解“道”(历史性思维中的宇宙历史理性)的一个途径——技近乎道,但“技”毕竟不是“道”。实际上宇宙的有机整体性是在其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当宇宙历史产生出我们人类这种有机整体性的生命体才得以将宇宙的有机整体性以我们人类语言说出来,宇宙从最初的无的完全对称性到对称性破缺是四种力从统一到分化的开始,而四种力的形成就为物质物结构进一步进化——形成微观原子结构和宏观星系结构——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原始物质物世界的律是四种力,那么宇宙从对称性破缺造成的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地球上从最初的耗散结构发展为自组织、自维生的生命结构——就不再是力学的法律所能笼络的了。或者说从物理学的四种力到结构能发展出所谓生命力,这里吾人从物理学可量化的物理力(四种力)到不可量化的形而上学“生命力”的语义转换实际上是基础于宇宙历史的语义学转换,是宇宙历史在结构发展中通过累积结构的创新成果而从物质形体存在者之上生发出了超形体存在者(灵魂)的。结构能对物质物能量的本质性超越在于生命体的自由行为不再遵守物质物的力学法律,而生命体的行为自由对结构本身的正反馈作用使系统结构的进化得以几何级数地增长,直至地球上一种生物(人类)出现,其大脑的结构能就把生物世界的结构能发展为极至——形而上精神世界的创造性思维的诞生,结构能的肉体自由就发展为精神者的精神自由,精神自由者对宇宙历史的能动的扰动就使人类精神世界成为对原始物质物世界的超越性存在了。我们说没有物质物世界当然就没有人类精神世界;但我们同时又说,物质物世界的结构能之实现精神世界的创造在于绝对精神之原始意志力对物质物世界的支配,否则宇宙历史中系统结构的进化动力使结构实现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的语义学转换就是无法理解的。从物理学语言过渡到生物学、精神现象学乃至政治学语言——人类的形式逻辑无法将各学科圆通地连接起来,比如政治学的自由、民主、人权理性概念不能从物质物遵守的“法律”四种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逻辑地推演出来,虽然宇宙历史以150亿年的时间历史性地实现了此过程的历史性推演。物质物世界、生物世界、人类精神世界、人类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