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试论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思
秦称“虎狼”考:兼论秦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
中国曾这样收复台湾——
中国的国际化:民国时代
中国的对美政策与中美关
从康熙的议论谈宗泽、岳
论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对外
论清顺治朝与康熙朝初期
最新热门    
 
康熙的对外政策的演变------康熙的海上对外贸易演变的浅析

时间:2009-7-24 13:41:50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字]:海关 对外贸易 康熙

  [论文摘要]:代的贸易发展始于康熙中叶,“开海”之后,中国对外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但正当中国经济的勃兴处在一个新的高峰时,康熙又下令重新“禁海”。在短短的几十年的兴旺发展之后,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在近一百年中逐渐走向衰落。近些年来,我国史学者们在清朝对外贸易的演变方面有着卓越的研究成就。对于清朝后期闭关的原因影响和作用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方面的研究占据了研究成果的绝大多部分。本文将以海上贸易为代表从“康熙年间的对外政策及演变”、“从‘开海’到‘禁海’的原因”、“对外政策演变的影响”及“启示”四个方面分析清朝前期,康熙的对外政策背后的种种。来对清前第一次开放式的贸易形式进行一些细解。

  康熙(1654—1722),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二个皇帝。出生于满、汉文化冲突融合的前清时期的康熙,有着不同于以往帝王的开阔眼光和卓略胆识。这位14岁即亲政的年轻皇帝,除了平三番、统一台湾等功绩之外,还颁布了让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政策—“开海”。而又是什么让这位皇帝在此之后的短短三十年,再次颁布了与此背道而驰的“禁海”政策?而这一演变背后对中国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给了现在的我们已什么样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从康熙年间典型的海关政策为例,分析其海关政策的演变来映照整个康熙年间的对外贸易政策演变。

  一.康熙年间对外政策及其演变

  后期实行有限制的开放海禁,清朝前期因循守旧的延续着几乎有名无实的朝贡体制,消极被动的应付来到中国大门口跃跃欲试的海外各国。终于于顺治十二年,清政府正式全面推行海禁,规定“广东禁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谨。”(注:《清世祖实录》卷33)“海船除给有执照,许令出洋外,若官民人等擅造两桅以上大船,将违禁货物出洋贩往番国,并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或造成大船,图利卖与番国,或将大船赁与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货物者,皆交刑部分别治罪”( 注:《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629《兵部》)。这一“禁海”政策一直持续到康熙中叶。这些政策具体包括“对国产货物出口的严格限制”、“严格限制中国商人制造海船”、“禁止中国史书流出国外”等.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平定台湾,东南各沿海省份趁机请开海禁,恢复对外贸易的正常运行。康熙二十三年,下令开海。自此两年,在福建、厦门、广东、广州、浙江宁波及江南松江县后设立闽、粤、浙、江四海关,与国外同商(注:《清初四榷关地点和贸易量的考察》)。中外贸易趋于正常化。

  “开海”时的具体政策表现于:

  (一)本国商民出海贸易的基本政策

  出海船只一律限定载重为500石以下,且只能打造单桅,须预先禀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从所在地方领取印票执照,还要在船头烙印号码以备出入海口时官府查验;私带违禁品,如硫磺、军器等物出洋的“照例处分”(注:《清圣祖实录》卷270)。出海船只需缴纳货税、船钞及“耗银”等杂税。中国海上在本国大宗商品的外销经营上也受清朝政府的严格限制。政府在通商口岸瑞星“行商”制度,依靠行商经营对外贸易并通过行商来治理、控制外商。

  (二)外国商民来华贸易政策

  相对于本国商民出海的基本政策,外国商民来华贸易政策要相对宽松的多。在康熙“开海”之前,海外国家便可以以“朝贡”为借口来中国进行贸易。也有个别国家凭借都有的贸易许可证自由出入中国海港进行贸易。“开海”之后,海外商人来华贸易政策有较以往宽大许多。对于税务方面,海外商人虽需交纳同本国商人一样的货税、船钞,但清政府本着“怀柔远人”之意,不仅对海外商人实行减免货税的待遇;在船钞方面,对海外商人所征收的船钞的标准也远远低于本国商人的标准。由史料估算,西方商船所负担的船钞税占贸易额的0.75%,而本国商船所负担的船钞则占贸易额的0.85%。

  自开海以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