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近代兵制沿革的历史轨迹

时间:2009-7-24 13:43:17  来源:不详
批准颁行,奠定了新军兵制的基础,成为我国近代军事史上两项重要的军事章程。”[5]按照章程规定 ,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两镇为1军,两协为1镇,两标为1协,每标为3营,每营4队,每镇还辖炮队1标,马队1标,1个辎重营,1个工程营。步、炮、工兵每队均为3排,每排3棚;马队两排,每排2棚;辎重队3排,每排3棚。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大不相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应战争形势需要的近代化编制。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的毕业生,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留学生。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在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新军兵制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促进了近代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清末新军逐渐转化发展为各地军阀,兵制大都是延用的是清末新军的军事制度,当然也有一些变化和发展。北洋军以师和混成旅为独立单位,这是清末新军的镇和混成协演变而来。袁世凯在世时,北洋军直接听命于他和他的陆军部。袁死后,北洋军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及一些地方军阀势力。此后北洋军在后来连年混战中,各派势力此消彼长,但军队建制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民国年(1912年)八月,袁世凯颁布了陆军军官制度,即仿清代军官3等9级制而演化成“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等,从此,中国正式采用军衔制,同时还把清末新军中的镇、协、标、营、队、排改为师、旅、团、营、连、排、班[3]144。根据陆军制定的编制,每师辖步兵2旅,每旅2团、每团3营,每营4连;骑兵团则每团3营,每营4连;炮兵团则每团3营,每营3连;工程兵营则每营4连;辎重兵营则每营4连。这种编制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现代军制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兵制发展演进的特点和规律
  
  兵制的沿革是近代中国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兵制沿革过程中的近代化趋势
  近代兵制沿革是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近代化奠定了兵制近代化转型的基础,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为军队购买使用西式武器提供了政治背景,使之成为可能,这些先进武器的使用是近代兵制在沿革中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为军队提供了新式的军事武器,民用工业为军队提供了后勤保障,军备学堂为军队提供了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这些内部推动力更是加速了近代兵制的近代化转型,使勇营兵制向兵制的近代化迈出了更大的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编练的新军从编制到训练方法,都模仿西方,还聘有洋人教习。另外,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和一些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在新军中担任中、下级指挥官,提升了军队指挥官的素质和作战的能力,进一步实现了兵制的近代化转型。
  
  2.近代中国兵制演进中的被动性
  近代中国兵制在演进中的被动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近代中国兵制如同其他社会制度层面的转型一样,“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侵略下,被迫中断自身历史的发展进程,移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而开始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6],而不是自觉主动进行的。二是来自战争的冲击,包括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战争和太平天国以及各地农民起义,为了抵御侵略以及镇压农民起义而被动地去应对改变,不是兵制内部的需求。近代中国兵制近代化转型的被动性还取决于缺乏调控能力的中国社会,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冲击和国际环境影响下,被动地进行近代化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兵制的演进也只能在战争,特别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被动地逐步迈向近代化。
  
  3.中国近代兵制演进中走向私家化
  近代兵制沿革中军队走向私家化滥觞于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湘军创建时,以宗族、同乡、师生、亲朋等封建宗法关系为纽带作为招募兵勇的原则。实行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薪饷自筹,经过由上到下的层层挑选,在湘军中逐渐形成了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领一人,营营彼此独立,互不统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封建家长式的管理体系,别人根本无法调遣该军,从而开创了“兵为将有”、中央兵权移于将帅的先河。脱胎于湘军的淮军,比湘军私家化的性质更深。因为淮军的招募制度上略不同于湘军,不像湘军只募湖南山农,淮军士兵成分庞杂,多无家室之累,又不特重乡土观念,其统帅多出身行伍,视军队为晋升之阶,不愿轻易脱离,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同时又加深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