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
美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招工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
博物馆打造孩子们的第二
展示我国博物馆大发展喜
教学投影片说明第二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亚洲
讨论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热门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倒曹吴的原因探析

时间:2009-7-24 13:43:41  来源:不详

  [摘 要]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忽然从前线班师回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这次政变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冯玉祥策划已久的。促使冯发动政变的原因很多,既有冯玉祥自身的原因,又有直系曹吴方面原因,同时其他外部因素也有一定的促成作用。

  [关键词] 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北京政变;原因

  Abstract:In the second Zhili-Fengtian War of 1924,FENG Yu-xiang suddenly returned to Beijing from the front line, and launched a coup known as the Beijing coup which had been planned by Feng Yu-xiang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president CAO Kun was kidnapped by FENG Yu-xiang. The Beijing coup can be attributed to FENG Yu-xiang, CAO Kun and WU Pei-fu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Key words: the second Zhili-Fengtian War in 1924; FENG Yu-xiang; the Beijing coup; reasons 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部到达北苑,一举解除了总统府的武装,囚禁了曹锟。次日,冯玉祥、胡景翼等发布了四道命令:一、停战;二、撤销讨逆军总司令部;三、解除吴佩孚的直鲁豫巡阅使及第三师师长等职;第四、任命吴佩孚为青海垦务督办 [1]14 。这就是著名的“北京政变”,又称“首都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冯玉祥由拥吴到最后倒吴,经分析,原因是多方面。其大致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冯玉祥自身的原因;二是冯玉祥与直系曹吴矛盾发展;三是其他方面的影响。
  
  一、冯玉祥自身的原因
  
  第一,挽回声誉的需要
  冯玉祥为了谋求自存,便日益向掌握当时北京政权的曹锟靠拢。并于1923年6月13日帮助曹驱黎出京,《民国日报》在次日《黎洪竟走了》一文中就指出“黎元洪出京之直接原因,由于冯玉祥于今日午后十二时三十分逼黎即刻离京,否则将令部队入城威胁也” [2] 。此后,冯玉祥为了得到曹锟的重用,又曾多次帮曹锟收买议员,为曹锟贿选铺路。
  冯玉祥的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全国各界的不满。旅宁安徽学生团体致电冯玉祥称:“惟年来闻公政绩,未尝不引为军阀中之优秀者。满冀公始终自爱……乃自公入京以来,一切措施,渐失众望,然犹以为偶尔失度……不意此次曹欲攫总统,迫走元首,都门鼎沸,举国震惊。中外报纸,皆指公为曹氏之功臣,新华门逼宫一剧,在公固已尽职,不愧为曹氏之一走狗……军人之模范,更如是乎?呜呼,公其休矣”![3]九江旅沪同乡会也通电谴责冯玉祥:“当视曹锟、张绍曾、冯玉祥、高凌霨……等为祸国罪魁,即为人民之公敌,一致声讨,共维国本”[4]。就连冯玉祥的“教友”、国民党的左派人物徐谦,也在表态度的谈话中 “责冯玉祥为成济……不听吾言,即为割席……”,并“责冯之拥曹,劝冯主张开和平会议。”[5]而冯驱黎的举动也引起了西人的注意,上海泰晤士报北京通讯社指出:“冯氏居常戴严守中立之幌子,以黎氏良友自命,乃至危急之际,竟出而叛黎……” [6]同时该报还揭露,“当冯玉祥得知曹锟、张绍曾与黎元洪的矛盾尖锐异常时,冯却说:‘余之机会至矣’”[7]他们甚至嘲讽冯“信用破产”。可以说,冯玉祥帮曹驱黎以及收买议员等举措,使冯威信大减。
  但冯玉祥毕竟在军队中打拼了几十年,已经学得实用主义的某些权术。所以为了给自己开脱,同时也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他在10月2日的一次讲话中为说:“吾国现在一坏至此,吾人若想国家日好,则非为国家流血,终必一事无成……今日吾国恶劣分子祸国殃民,除用爽快斩截手段之外,别无善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