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时间:2009-7-24 13:43:42  来源:不详
,是为师法。得到了经师的亲口传授,便 被视为正宗的师法传人。故经师择弟子十分严格,只有高才生才能登堂入室,亲觌师容。《 后汉书•马融传》云:“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 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 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相授 即所谓“弟子以次相授”,得到老师亲口传授的学生再将老师 所传授的知识传授给其 他学生。董仲舒是较早使用这种形式的经师。《汉书•董仲舒传》称他“下帷讲诵,弟子传 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郑玄虽为马融学生,但在马融门下三年未能登堂,只见到了 马融的学生。《后汉书•郑玄传》云:“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 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 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 去,吾道东矣。’”老师传学生,学生再传给其他同学,这样,即使学生再多,也能得到大 经师的师法真传。所以汉代的私学大师往往有著录于门下的弟子上千人,有的达到上万人。许多著录弟子一生未曾与老师见一面。这种方式既保障了众多的学生都能得到名儒硕德的教 诲,又使高足弟子的才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故而为以后的私学和官学所采用。如宋代的太 学,命官设置较少,日常教学工作实行的主要是一种学生互助教学制度。《宋史•职官志五 》记载,“其正、录、学谕,以上舍生为之,经各二员”。学生可以担任职事学官,承担教 学任务。
  在相次传授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成一家之言,于是在师法的基础上又 有了家法。“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 家法者,衍其流也。师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学,是师法;施有张、 彭之学,孟有翟、孟、白之学,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是家法。家法自师法分出,而施 、孟、梁丘之师法又从田王孙一师分出者也”[1]。有师法,有家法,有源,有流 ,故此中华文化源远而流长,绵延不绝。
  自学 大学阶段的学习,教师面授课程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学生在大学里 主要是自学。郑玄 在马融门下三年,虽未能入室,仍日夜寻诵,未尝怠倦。太学里师资力量雄厚,非私学可比 ,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自学。以明代太学为例,每月3天旬假,实际教学时间27天, 其中背书14天,约占整个教学时间的52%;会讲6天,约占22%;复讲7天,约占26%[2](P155)。 会讲和复讲一般只讲《四书》、《五经》中的一章或两章,一个时辰左右,并非占用全天, 其余时间仍为自学时间。书院基本上是一个自学的地方。湛若水这样安排大科书堂的教学[2 ](P385):学生每日鸡鸣即起,寅、卯、辰三时诵书,巳、午时看书,未时作文,申 、酉二时默 坐思索。戌、亥二时温书。朔望升堂,先生讲书一章或二章,发明此心此学。一天十二个时 辰有十个时辰用在了“进德修业”,一月当中只有朔望两日有老师讲课,而且就讲一两章经 书。
  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不是不管。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内在逻辑以及学生的材质 指导学生自学。首先是为学生定课程,择书籍。代的程端礼为程氏家塾制订了一份《读书 分年日程》,他把学习分为8岁以前、8~15岁、15~20岁、20~23岁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规 定 了由浅入深的书目。这份书目影响很大,明清私塾、书院多参照这份书目指导学生读书。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读书的方法。影响最大的是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再次,教师要检 查学生自学的情况。或检查学生对所读书籍的熟练程度,学生要到老师那里去背书,学生多 则采取抽签的办法。如明代的太学,轮到背书的那一天,由6堂官各抽一签,选定要背书的 学生,然后将6名学生带到博士厅逐个背诵。或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如清代的太学要求内 班生每3天、外班生每半月交一次读书笔记,由助教批阅。学生自己还要自立功课册,隔10 天送助教查阅一次。

答疑 答疑是最能反映古代大学教学特色的教学形式。如果没有答疑, 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 自学。事实上,大部分成就了学问,成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