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时间:2009-7-24 13:43:42  来源:不详
了功名的学子就是在家里自学成才的。学生负笈千 里求学于明师,就读于书院、太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家自学有疑难时得不到指点。郑 玄游于马融门下,等了三年,终于得到了“质诸疑义”的机会,问完之后便告辞回家了。学 生提出疑问,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答,最能体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主动求学 的精神,以及孔子“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大都未曾留 下长篇大论的著作,他们的思想精华大都留在学生记录的师生问答的语录里。《论语》、《 象山语录》、《二程遗书》、《朱子语类》、《阳明传习录》、《习斋四存篇》都是这样的 著作。 
  切磋 即群居相切磋。子曰:“诗可以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3]学 生在一起 共同探讨诗义,各自发表不同的看法,相互砥砺志向。这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组 织形式。教师不参与其中的讨论,学生更能自由地表达意见,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比 师长的教导更能深入人心。这种形式很早就有了。《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之谓摩。 ”摩,郑玄注:“相切磋也。”又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学,谓无相观、 切磋的朋友。古代的大学在郊外,学生要离开父母和同学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 的就是让他们找到相观而善、切磋琢磨的朋友,一人在家读书,没有相互砥砺的朋友,眼界 就会狭窄,心胸就会狭隘。在家自学的学生,学到一定的程度,都要想办法出去“游学”, 广交天下朋友,相互论学,相互砥砺。即使在学校教育衰落的时期,学子们以文会友、以友 辅仁、相互切磋的风气从未间断,甚至更加流行。魏晋时期的名士最喜群居论学、清谈玄理 。代诗人最喜结伴而游、相互酬唱。 
  汉代的太学里还有师生之间的讨论切磋。王充《论衡•明雩》云:“汉立博士官,师弟子相 呵难,欲极道之深,形是非之理。”这种讨论式的教学形式无后世严格的尊卑等级,是一种 比较自由的教学形式。 
  分斋 即分斋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北宋胡瑗创立的。胡瑗主持湖州 州学时,在学校里 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施行分科教学。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 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算历”等科,一人各 治一事,又兼摄一事。范仲淹主持庆历兴学,建太学于京师,使人下湖州,取胡瑗分斋教学 之法为太学法,分斋设科教学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以后的太学多采用分斋教学。明代的太学 分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下再分32个班。一些书院也采用分斋教学, 如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分六斋: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 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 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别舍 即分级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宋朝人创立的。王安石 主持熙宁兴学时,立三舍法。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和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岁时考试艺能,依次升舍 。初入学为外舍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 
  元代的太学将分斋与别舍结合起来。《元史•选举志一》记载:“六斋东西相向。下两斋左 曰游艺,右曰依仁,凡诵书、讲说小学、属对者隶焉。中两斋左曰据德,右曰志道,讲说《 四书》、课肄诗律者隶焉。上两斋左曰时习,右曰日新,讲说《易》、《书》、《诗》、《 春秋》科,习明经义等程文者隶焉。每斋员数不等,每季考其经书课业及不违规者,以次递 升。”明代的太学教学组织形式仿此。 
  会讲 会讲是面向全体学生讲课。汉代从事私人讲学的人中就有人采取 集体授课的形式。《 汉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