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从王夫之看“温柔敦厚”
王夫之天道观中的五行思
试论王夫之的人性论及其
王夫之的八股文观
王夫之语言哲学思想探究
王夫之学术思想的渊源与
最新热门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

时间:2009-7-24 13:43:58  来源:不详
“小景”,他认为,这容易使诗歌艺术表现显得虚空不实。难以给人以更亲切的审美感悟。王夫之将宋诗写景之失定位于此,此论体现出了他偏于欣赏细致、婉约一类的审美景致。其又云:“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若但于句求巧,则性情先为外荡,生意索然矣。松陵体永堕小乘者,以无句不巧也。然皮、陆二子差有兴会,犹堪讽咏。若韩退之以险韵、奇字、古句、方言矜其短辏之巧,巧诚巧矣,而于心情兴会一无所涉。适可为酒令而已。黄鲁直、米元章益堕此障中。近则王谑庵承其下游,不恤才情,别寻蹊径,良可惜也。”王夫之对诗歌创作的路径展开了具体地阐说。他立足于主张情景构合、自由通脱的创作之法。强调诗歌创作应在抒情中走向通达之途。在即景会心中生发情思,在对外物的细致体悟中得大自然之神髓。如此,才能使诗歌创作进入化工之境。王夫之具体列举皮日休、陆龟蒙、韩愈、黄庭坚等人的创作予以批评,认为他们共同的缺失便在于忽视性情与兴会,只在字句上一味求巧,这使他们的诗作毫无生气、缺少神味。难以动人。其《古诗评选》评谢灵运《登上戍鼓山诗》云:“谢诗有极易人目者,而引之益无尽,有极不易寻取者,而径遂正自显然,顾非其人,弗与寨尔!肓情则于往来动止飘渺有无之中。得灵盍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绥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合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元外而细无垠,落笔之先,匠意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岂徒兴会标举。如沈约之所云者哉!自有五盲。未有康乐,既有康乐,更无五育。或曰不然,将无知量之难乎?”王夫之通过评说谢灵运诗作,对情、景二体的相互依存、相互生发的关系予以了进一步的阐说。他指出,情不可能是虚空无实之情,必有外在景物可以含寓;景也并非纯粹之景,其内中总含蕴不同的情感内涵,创作者在艺术兴会中。是能将两者很好地融为一体的。王夫之将我国古代文论对情景关系的阚说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王夫之的诗歌创作活法之论
  
  法度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基本论题之一。它从强调具体创作技巧、创作法则、创作规律的角度论说文学作品的创造,考察的是文学的构思与传达问题。
  在清人对文学活法的论说中。王夫之、魏禧、叶燮三人是最为突出的。王夫首先对活法予以了较为集中而人理的阐说,将文学活法论的意义进一步凸显了出来。《姜斋诗话》云:“必以法从题,不可以题从法。以法从题者。如因情因理,得其平允;以题从法者。豫拟一法。截削题理而入其中。”王夫之对诗歌刨作用法和立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强调要“以法从题”。而反对“以题从法”,认为前者合乎创作的内在“情理”,后者则违背创作规律。会对题意形成“截割”之势。又云:“起承转收。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法莫要于成章;立此四法,则不成章矣。且道‘卢家少妇’一诗作何解?是何章法?又如‘火树银花合’。浑然一气;‘亦知戍不返’,曲折无端。其他或平铺六句,以二语括之;或六七句意已无余,末句用飞白法飚开,义趣超远:起不必起。收不必收。乃使生气炅通。成章而达。至若‘故国平居有所思’,‘有所’二字虚笼喝起,以下曲江、蓬莱、昆明、紫阁。皆所思者,此自《大雅》来;谢客五言长篇用为章法;杜更藏锋不露,抟合无垠:何起何收?何承何转?陋人之法。乌足晨骐骥之足哉?近世唯杨用修辨之甚悉。用修工于用法。唯其能破陋人之法也。”王夫之对以起承转合之法论说律诗给予了严厉地斥责,他通过详细例举诗作。对拘守起承转合结构之法的作法予以了破解。他认为,古来优秀的诗作,如沈俭期《古意》(卢家少妇郁金堂)和杜甫《秋兴八首》(放国平居有所思)等诗作,是完全不受起承转合之法约束的。具有“抟合无垠”的特点。他称扬明人杨慎“工于用法”是建立在其善于破解“陋人之法”的基础上的。他深悟法度的精蕴所在,故能用之自如。王夫之多处论说到死法与活法的论题。在比较辨析的视域中将对活法的推尚与阐说彰显了出来。《姜斋诗话》云:“诗之有皎然、虞伯生,经义之有茅鹿门、汤宾尹、衰了凡。皆面地成牢以陷入者,有死法也。死法之立,总缘识量狭小。如演杂剧,在方丈台上,故有花样步位,稍移一步,则错乱。若驰骋康庄。取涂千里。而用此步法,虽至愚者不为也。”悯又云:“起承转收以论诗,用教幕客作应酬或可;其或可者。八句自为一首尾也。塾师乃以此作经义法,一篇之中,四起四收,非蠡虫相衔成青竹蛇而何?”其《古诗评选》云:“兴赋比俱不立死法,触着磕着总关至极,如春气感人,空水莺花,有何必然之序哉?”嗍“古人用法,自有法外意。非文无害为良史也。”《明诗评选》云:“此即是法,不如此者即非法,当于神气求之。”“以情事为起合。诗有真脉理,真局法,则此是也。立法自敝者,局乱脉乱,都不自知,哀哉!……知神理之中,自有关锁,有照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