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杜甫笔下的唐代盐业经济
透过人物心理分析历史事
最新热门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时间:2009-7-24 13:43:59  来源:不详

  摘要:历代文学批评家都承认,李商隐诗学杜甫而自成一派。从表现角度而言,杜甫、李商隐二人同样深于情而长于言情。又都深受儒家诗教的影响,所以诗中的情感都表现得温柔敦厚、忠爱缠绵。然而二人诗作却又备具面貌。杜诗用情博大。李诗用情深挚。究其个性原因,杜李二人虽然天性相近,但因生平时代影响。杜甫是典型的政治人格。受屈贾文学影响较多;李商隐则是纯粹的诗人人格,更多的受玉的感伤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诗歌情感品质;表现手;创作个性
  
  杜甫和李商隐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李商隐是杜甫的后辈。历来文学批评都认为两人在创作上有着鲜的继承关系。宋《蔡宽夫诗话》云:“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人金武祥也指出:“李义山极不似杜,而善学杜者无过义山。”(《粟香随笔》)李杜之间的这种继承关系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近年来相关的论文比较多。这些文章多采取将同题材诗歌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二人的政治诗或咏史诗拿来比较;或对同体裁诗歌进行比较,如对二人七律创作的比较。目的是找出李商隐对老杜诗歌创作的发展创新之处。然而诚如清李调所说:“学杜而处处规概,此笨伯也,终身不得升其堂,况人其室。唐人升堂,惟李义山一人而已。”(《雨村诗话》)要知道,李商隐学杜甫不仅仅停留在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笔者认为李商隐之所以学杜甫而能得其神韵,其实质是因为二人骨子里都是天性特别醇厚的诗人。都是深于诗而多于情。“忧乐俱过于人”,发为诗歌,才有着特别强大的感发力量。表面看来。杜、李二人诗歌的主要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都不尽相同:杜甫长于写实叙事。而抒情诗也多是对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他的许多诗作被尊为“诗史”,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性。而李商隐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被称作“无题诗”的爱情诗篇;杜诗沉郁顿挫,李诗深情绵渺;杜诗更多关怀民瘼。李诗主要囿于表现自我。然而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细致的研读可以体会到。在表面的题材风格的差异之下,二人诗作有着更深层次的相似。这就是分别表现在杜甫的政治诗和李商隐的爱情诗里的情感品质的惊人一致,它们同样流露出“温柔敦厚”的心性和“忠爱缠绵”的态度。
  “温柔敦厚”本是儒家的诗教传统,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即要求作家性情和柔,态度“止乎礼义”。“忠爱缠绵”则是指一种执着不放弃的感情态度,而且这种感情具有一种愈挫愈勇的品质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索诸二人诗集。这种情感品质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杜甫“忠爱缠绵”根于心性,又深受儒家“仁”的思想的浸染,因此诗中无论是对国家,对君主,对人民,对朋友,对妻子儿女,对兄弟姊妹,对陌生人,甚至对天地万物,一虫一鸟,一草一木。无不饱含深情。杜甫对妻儿感情深挚,诗中多次写到对家人的思念,如《月夜》:“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又如《得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定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杜甫对朋友也是以诚相待,诗中同样饱含理解和同情:“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对于偷枣的老妇,杜甫是将心比心,体贴备至:“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又呈吴郎》)甚至他对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尚怜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