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刘基的病及对其诗文的影响

时间:2009-7-24 13:44:06  来源:不详
痰气疾。这里的 “痰气疾”到底是什么病呢?查《汉语大词典》“痰气”条,共有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是指精神性疾病。依我们的理解,这里的精神性疾病是不包括抑郁症的,应该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精神病,我们现在所说的抑郁症古代与称为“郁症” 的肝病症状同,并没有单独列出作一种疾病。从《汉语大词典》所举的两个例子也可看出。《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一县的人都说他有些痰气,到底贪图他几两银子,所以来亲热他。”《官场现形记》第七回:“大家晓得他有痰气的,也不同他计较。” “因有痰气疾”说明刘基因此染上比较严重的疾病,现代仍有不少人拿抑郁症不当病,古人更是不当一回事,所以这里的“痰气”不是抑郁症这样的精神性疾病应该可以肯定。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或神经病与一代伟人刘基沾上边,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刘基诗文中也毫无迹象。所以这个义项可以排除。第二个义项指中风,《汉语大词典》没有举例,我们查检《四库全书》发现“痰气疾”有4例,其中3例是刘基这件事的不同书籍的记载,另一例见于明代周是修撰的《刍荛集》:“先生以六月二十二日戊申得痰气疾,自午及酉无一语及家事,忽揽衣起坐,曰:‘吾其止于是乎?’言终倏然而逝。” 此处的“痰气疾”指的就是中风。《四库全书》“痰气病”有两例,都指中风。元代朱震亨撰的《格致余论》:“吴子方年五十,形肥味厚,且多忧怒,脉常沉墙,自春来得痰气病,医认为虚寒,率与燥热香窜之剂。至四月间,两足弱气上冲,饮食减召。予治之。予曰:此热郁而脾虚痿厥之证作矣。” 眀代江瓘编《名医类案》也引有此例。《四库全书》“得痰气”、“患痰气”有多例,亦指中风。
  从刘基染此病后还活了20多年看,应该是小中风。小中风也叫短暂性缺血发作,顾名思义,其症状表现历时短暂,每次发作仅持续几秒钟、几分钟或几个小时,最多不超过24小时。“小中风”主要表现为手足无力、麻木、失语、单眼视朦或失明等。从刘基的诗文中可知,刘基也有上述症状。刘基在《送仲珩还金华序》说自己“左手顽不掉,耳聩,足踸踔不能趋。”这里的“顽”就是麻木的意思。“不掉”就是不能摆动的意思。“踸.踔” 是跛行貌。在《愁鬼言》中描写岑峰先生的病态,实为自己的病情,说是“口不能言,心意迷惑”、“发言迟滞,举趾局促”也像是小中风症状。《病眼作》还描述了自己病眼的症状:“泪渍红桃浥露开,眵昏丹雀披烟宿”,红肿、多泪、多眼屎、眼昏花如此。而且视力也几近失明,所以期望“天公若复可怜生,乞与寸光分粟菽”。《愁鬼言》更像是记叙一次小中风的过程,病发作时,“筋懒肉缓,体倦志 ,形神枯瘁,精气消铄,颓乎岸塌,湱尔冰泐,口不能言,心意迷惑,盿盿泯泯,若有求而不得……若阳非阳,若阴非阴,没没淫淫,倐浮忽沉。其来无踪,其去无迹。吐之不出,下之不泄,汗之不液。针不能刺,艾不能灼。”仿鬼缠身一般,龙门子命左右挺剑击鬼,“其鬼黝然而消”。岑峰先生“汁然汗出,妯然而知。诘旦,魂返魄定,归神聚气,筋骨植立,不知沉疴之去体也。” 《愁鬼言》的写作时间文中说是“岁次玄枵,律中林中”,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根据记录的病情看来,当是羁管绍兴之后,即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六月。
  临床资料显示,9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刘基患痰气疾时已43岁。所以这里的“痰气疾”应是指中风无疑。
  3.刘基的抑郁症与狂气考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许多身体疾病都会导致抑郁症。中医肝病和抑郁症不分,都叫做郁症。二者症状的外在表现都是疲倦无力、懒言少动。抑郁症和肺病有时也难以区分,中医上二者都有痰气郁结的症状。中风则更是导致抑郁症的高危病症,很大部分中风病人病后两三月就并发抑郁症。刘基是百病交加,肝炎、肺病、中风这三种身体疾病病都不幸染上了,并发抑郁症似乎是在劫难逃了。在刘基的诗文有关刘基的史籍中也的确能找到其抑郁症的一些表现。
  第一,抑郁症常表现为懒言少动、困倦乏力、食欲不振、失眠早醒、体重减轻等症状。刘基这些方面的症状,在其《愁鬼言》一文中描述很具体,前文我们在分析刘基的肝炎病状时已作分析,故不再重复。这里只对其失眠状况再简单地分析一下。  

  抑郁症病人什九伴以失眠早醒。刘基是否有失眠,史籍虽然未见有载,但在刘基的诗文中却有大量的表现。
  寒冷不能眠:朱阁绮疏琼作户,明月照人秋独苦。桂花吹冷眠不成,谁家高楼弦管声。(《明月子》)紫桂飘香九万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