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
试论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
喜玛拉雅文化简论
文化人类学用于史前研究
中国转动世界——探寻世
中国文化史研究五十年著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
最新热门    
 
文化大革命历史阶段的界定

时间:2009-7-24 13:45:25  来源:不详

  笔者对史学界在新中国的历史阶段的分期中,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划定成十年(即1966--1976年)的结论不敢苟同。如按社会主要矛盾及政治斗争的焦点;矛盾对立冲突和斗争的主要两大社会派别;开展斗争,即冲突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等特征来分析,"文化大革命"时期界定在1966--1969年较恰当。  

  主要理由如下:  

  一、从社会主要矛盾和政治斗争的焦点来看  

  从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至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69年4月1日-24日)为止,该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两个司令部"和在政治上分别依附于"两个司令部"的两大对立的社会派别的矛盾。  

  1966年5月的《五一六通知》,是毛泽东决定发动一场新的政治运动即后来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作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准确的。由此开始,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焦点开始由"前17年" (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革开始前)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中共政权与"资产阶级和地富反坏右"的矛盾和对他们进行斗争逐步转变为"两个司令部"和在政治上分别依附于"两个司令部"的两大对立的社会派别的矛盾和斗争。  

  但该文件内容属于高层机密,还为"革命群众"所不知,因此,毛泽东和刘、邓(即所谓两个司令部)的矛盾和冲突还未公诸于社会,冲突仅仅局限于党内高层,即还未由此扩大形成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对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批判,基本上还是继续沿着中共老一套阶级斗争的套路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老一套阶级斗争的套路是指:如"四"运动,尚未搞的全国半数以上的单位还在搞或者将要搞。社会矛盾的焦点仍然表现为"前十条"(即《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1963年5月制定)、"后十条"(即《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1963年9月制订)和"二十三条"(即《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1965年1月14日制定)所阐述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其内容形式表现为:  

  (1)在城乡基层单位,是无产阶级和贫下中农对地富反坏右的专政(包括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体罚及物质分配上的歧视等)。  

  (2)在上层建筑领域,是对资产阶级学者专家(包括党内的学者)的批判,理论上的,即思想领域。  

  (3)在体制和制度建设方面,中共党的主要工作是在基层单位整顿和强化党委的领导,在农村特别强调重建在大饥荒时期近于崩溃的阶级队伍;突出政治;割自1961年夏开始死灰复燃的资本主义的尾巴:如在农村,清查农民自留地的面积,严禁超标准多划分自留地;严禁弃农经商(指农民买卖农产品牟小利,非现在的经商概念);严格劳动管理制度;分配上进一步平均主义化。在城市企业,取消或者减少职工的计件工资制度和奖金,强调义务劳动等。  

  中共把与 "地富反坏右"的"阶级矛盾"定性为"敌我矛盾";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一般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因为贫下中农也喜欢"三自一包",农村里中共党员干部心里也白"包产到户"比"农业集体化"生产搞得好,但这一普遍存在的"民心"倾向,官方的理论和教科书(包括文件)一是违心的否定,并认为仅仅是"中农阶层"的阶级属性。前一个方面的矛盾是显性的,公开的。后一个方面的矛盾是"隐性的"。  

  当时阶级斗争理论认为:被打倒10多年的已经成为"死老虎"的资本家和地富反坏右"人还在,心不死,时刻想着变天复辟",用这一"学说"支撑起来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政策和按政策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