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最新热门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时间:2009-7-24 13:45:36  来源:不详
下大力气拯救国民党。来自美国的援助,正是由于美国的这种态度而时断时续,完全达不到国民党方面的要求。蒋介石对美国政府的反感与不满,自然与日俱增。他之所以未能公开与美国人翻脸,仅仅是因为国民党处境的日趋恶劣,使他不能不在公开场合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罢了。
 
  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也好,蒋介石也好,他们所有政策的出发点,都离不开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在处理同苏美两国的关系上,民族主义的情感明显地占据支配的地位,意识形态的作用反在其次。这是因为,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他们在和美国人或苏联人打交道时,都无法用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来掩盖由于民族差异而存在的利益分歧。同样,美国也好,苏联也好,它们所关心,根本上也是它们各自的利益。美国的外交官们当年之所以看中中共,一是美国军方出于对日本本土作战的需要,急于借助中共在沿海地区的根据地和军队,配合美军登陆作战;一是美国政府的决策部门高度关心战后美国同苏联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可能出现的力量抗衡,他们相信,如果中共倒向苏联,以国共力量发展的趋势,内战势不可免,结果不仅中国大陆可能会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就连整个东亚乃至东南亚都可能受到影响。而赫尔利后来之所以能够扭转美国对华政策的这种发展趋向,同样是基于其现实利益的考量。因为首先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成功地实现了跳岛作战,美国军方已经不需要借助中国大陆来进攻日本本岛了。其次,欧洲战争即将结束,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已成定局,美国已经准备对苏联就两国战后在东亚地区的相互利益问题达成某种妥协,相反,美国更需要利用蒋介石的支持来安排战后世界的其他一些重大问题。战后美国之所以对国民党逐渐抱定了离弃的态度,其实也是由于它不能不把自己的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放在近东,结果它已经没有太多的力量可以用于中国大陆,不管共产党的背后有没有苏联的援助,根本上它的对华政策是以自己的利害得失为考量,而不是以所谓道德、信义和意识形态的亲疏为基础。
 
  战后的莫斯科同美国一样,它所关心的也是自身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形成的大国政治格局,导致了著名的雅尔达协定。这个协定成为美苏制定各自对华政策的重要依据。所谓苏联一开始就蓄意违反雅尔达协定以及中苏条约,秘密支持中共向国民党挑战的情况其实并不存在。恰恰相反,俄国人战后在远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确保它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只要能够保证它在东北的权益,它并不在意美国把中国大陆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同它处理欧洲的问题一样,对于其势力范围以内的国家和地区,它毫不退让,强硬到底。对其势力范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则拱手交出,毫不顾惜。正因为如此,对于东欧国家,它坚持要全面控制,没有共产党也要扶起一个共产党来,不许美英干涉。而对共产党势力本来较强的希腊、法国和意大利,反倒抱以相当温和的态度,听任英美等国为所欲为。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史达林在战后给毛泽东发的第一封电报,就是要毛泽东到重庆去和蒋介石谈和平,希望毛泽东也能同法国、意大利共产党人一样,交出武装,到资产阶级政府里面去当部长。因为他相信,中国不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毛泽东不应当制造麻烦,破坏美苏之间已经达成的妥协。在史达林的这种态度里面,我们同样看不出有多少意识形态的色彩。
 
  重庆谈判期间,苏联的上述态度确曾一度发生过变化。但这同样是基于保护其在东北的特殊权益的考量。导致莫斯科产生这种严重担心的,是1945年9月美军在未与苏方通气的情况下,贸然派遣海军陆战队大举登陆华北,并公然协助国民党军队强行打通陆路交通,开入东北。美军登陆华北,对东北苏军造成极大刺激。为阻止国民党把美国的势力引入东北,苏方一度不顾中苏条约的相关规定,开始有意把共产党的军队引入东北。但随着蒋介石下令撤退东北行营,同时考虑到自己与美国在欧洲和近东的种种纠纷,苏联很快又回到了中苏条约的立场上来,把共产党的军队统统赶出重要城市和工业区,并逼使他们远离交通要道,重新开始与国民党进行交涉,试图通过经济合作的谈判,使国民党同意不让苏联以外的第三国染指东北。如果不是蒋介石坚持拒绝苏方的合作要求,很难想象苏联会违反中苏条约放手支持共产党在东北发展。正是由于国民党太过明显的亲美态度,终于促使苏联在东北问题上开始制造麻烦,共产党也因而得到了大批日军装备。
 
  但是,即便如此,也并不表明莫斯科已经相信了毛泽东。双方在东北问题上的合作,与其说是意识形态一致性的产物,倒不如说是利益上相互需要的结果。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是,随着1947年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狄托与苏联闹翻,苏联重又开始怀疑与狄托同样强势的毛泽东,公开认为毛泽东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