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
清初“三大疑案”的由来
1949年秋苏联和北朝鲜的
朝鲜战争与平民屠杀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
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
1953年朝鲜停战:中苏领
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真相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政策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
最新热门    
 
朝鲜“三学士”就义沈阳的启示

时间:2009-7-24 13:45:53  来源:不详
转而向其称臣之要求,坚持忠明原则,既有传统理性之认识,亦是从现实政治生活出发的正确选择,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明朝虽为朝鲜宗主之国,但从未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而是一贯尊重朝鲜,实行薄来厚往之政策。朝鲜对此感受极深。其国王仁祖大王在复皇太极书中,曾一再说明这一情况,“中朝之于我国至尊也。然且待以殊礼,辞命之间未尝加以慢词峻责。我国贡献至薄,而中朝赐赉极厚,此乃辽沈人所明知”[10]。正因如此,朝鲜以“三百年血诚事大,受恩深重”[11],而感念不忘。尤当壬辰(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倭乱时,即日本丰臣秀吉(平秀吉)统兵侵略朝鲜时,明朝应朝鲜之请发兵,倾全国之力援朝逐倭,苦战七年,终获全胜。明朝尽管付出了重大牺牲,然而事后,不仅不向朝鲜提出任何补偿之要求,且应朝鲜之请留下相当多的人员与物资,任朝鲜支配,帮助朝鲜重建。对此,朝鲜举国上下更是感戴不尽。仁祖大王在复皇太极书中明确说:朝鲜“世受皇明厚恩,名分素定。曾在壬辰之难,小邦朝夕且亡,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拯救生灵于水火之中,小邦之人,至今铭镂心骨。宁获过于大国(指清),不忍负皇明。此无他,其树恩厚而感人深也。”[12]这是尊重历史,不忘人德的崇高真情之由衷剖白。三学士不可动摇的忠明事大信念并为之献身,正是这种民族品质的完美体现。

三学士事件充分反映了历史上中朝友谊的牢不可破。明朝与朝鲜的深厚友谊可谓亲密无间,水乳交融。同仇敌忾的壬辰抗倭之役,更加深了这种关系。此役明朝为朝鲜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然而事后却不要任何回报,不居功,无德色;而朝鲜君臣则铭记于心无限感戴,达到真诚友谊的极致。双方为维护这种友谊关系(当然这是以“字小”与“事大”形式体现出来的),都竭尽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学士正是为捍卫中国与朝鲜之友谊而献身的。他们的主要行动是忠明抗清。因为明朝是中国统一的中央王朝,是正统中国的代表。清政权则是脱明闹独立,或者说是叛明的地方割据势力,在当时来说这是破坏中国统一而僻处一隅必须予以取缔的非武装集团。所以抗清正是捍卫与热爱中国。中朝的历史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当然,我们讨论的是三百多年前发生过的事情,三学士毕竟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与历史的局限性。而尊周事大、崇明忠明之思想,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弊端与偏颇,产生了沉重的教训,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当年以三学士为代表的朝鲜坚持这种思想,无可指责,它反映了该民族堂堂正正的精神风貌。我们必须以历史的态度客观具体地去分析、去看待这一问题,以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和有益于今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不能无视客观历史的存在,超越时空,用今天的标尺去苛求古人、前人。

 

 

 

[1]《清太宗实录》卷二七,天聪十年二月丁丑。

[2]参见[朝鲜]《尊周汇编》卷十,《洪翼汉传》;[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十四十年二月丙申。

[3][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十四年二月丙申、丁酉。

[4]《清太宗实录》卷二八,崇德元年四月己酉。

[5]《清太宗实录》卷三四,崇德二年三月甲辰。

[6]参见[朝鲜]罗万甲:《丙子录》,《记斥和死义诸公事》;[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十五年三月甲辰;[朝鲜]黄景源:《明陪臣考》卷二。

[7][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十五年正月己巳。

[8]十四年二月丙申。

[9][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十四年五月丙戌。

[10][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十四年五月丙戌。

[11][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十四年十二月丁亥。

[12]参见 [朝鲜]《李朝实录》仁祖十五年正月辛亥;《清太宗实录》卷三三,崇德二年正月癸丑。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