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
走进夏商时代的日常生活
夏商周断代工程质疑
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
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
话说中国民族的强势生存
缪斯之梦---话说博物馆
美国之行答问——关于 
第3课  夏商王朝的统治
最新热门    
 
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

时间:2009-7-24 13:47:51  来源:不详
的参考。

  关于禹时五星聚的记载,见于《太平御览》卷七引《孝经钩命诀》:"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有学者计算1953.2.26B.C.有一次很好的五星聚会。"工程"设有专题对此也进行了核算,证实这一天发生的五星聚会是迄今5000年中最难得的一次。土星、木星、水星、火星和金星在这一年2月中旬至3月初的黎明时分,每天都在东方地平线上排成一列。1953.2.26B.C.这一天五大行星之间的角距小于4度,是难得一见的奇异壮观的天象。大概这一天象在古代先民的记忆中印象十分深刻,因而被流传后世。因此,上面推算的年代,对估定夏初年代也有参考价值。


  由于这两条记载均出自后世文献之中,与安阳殷墟出土的宾组卜辞中五次月食的价值自不能相提并论。这是"工程"没有将它作为推定夏初年代依据的原因。

  十七、应该如何看待"工程"建立的三代年表?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无不受各该时代的局限,尤其受该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当科技发展水平不太高的时候,很多问题虽然也有人在探索,但往往难以解决;当科技得到发展、使一些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时,就具备了攻关的条件。两千年来没有解决的三代年代问题在今天被提上日程,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获得突破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解决这个难题创造了条件。例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使我们找到了一种在文献之外可以研究三代年代的途径:藉三代文化遗存中可以分期的系列碳样作碳14测年,利用高精度树轮校正曲线拟合换算成日历年代,进而去研究三代的年代。同时,也只有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碳14测年技术得到改进、测年精度获得较大提高、计算方法更加快捷准确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

  此外,历史学家对古文献的研究也更深入;古文字学家对甲骨卜辞和金文的释读与研究也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天文学家对天体和天文历法的研究成果、快速的计算技术等等,使计算更加精确。在长期的交流与交往中,各学科之间的合作也趋于成熟。有了这些因素,使"工程"中提出的任务和目标,成为适时而合理。各专题的研究才能自然而默契地进行,联合攻关中各学科之间才能达到"殊途同归"的目标。这是在四年间能够取得这些成果的重要原因。

  如果从个别年代看,年表中有的年代早就有人说过。但这个年表并不是将前人研究的年代学成果简单地"凑合"而成,而是多学科在"工程"设置的课题、专题中联合攻关的结果。在"工程"设置的44个专题中,有37个都是多学科交叉进行研究的。"工程"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新的思路进行探索,创造性地开拓新的研究途径,而且在学科结合上达到相互渗透的情况。这是前人没有做过、也不可能做到的。这是"工程"开展三代年代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诚然,我们的认识也不能摆脱时代的局限。诸如对古代文献所记的内容,特别是甲骨文、金文所记的有些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虽然这些认识是对前人的各种说法作了认真的分析与考辨的基础上产生的),还不能认为已做到准确无误。就现在公布的阶段性成果而论,这个年表比起前人的工作显然前进了一大步,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如因夏商分界的问题没有解决,使夏商分界的年代不能准确推定;考古学上有关夏文化的问题没能取得共识,夏代的年代自然不能推定;即使商晚期与西周的年代框架有较多材料可证其合理、可信,但具体的事件或有的王年,很可能因新材料的出现或新的研究成果而在未来的岁月中予以修正。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工程"的提出与实施,受到各方面人士的欢迎与赞许。这是由于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很好结合起来,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难题联合攻关,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同时,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促使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这对各学科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对各个学科已经产生影响。至于其意义之深远,却是今日难以估计的。在"工程"实施的四年间培养的一批兼具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年青学者,将在今后的年代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年代学研究在未来的岁月中,一定会有更新的进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