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拉卜愣寺六大学院修习体制源考

时间:2009-7-24 13:48:10  来源:不详
即闻思学院,秋季法会期间,大师亲自察看法会聚会场所,“尊者亲口道:从今日起,按哲蚌寺之例,会众时首先要诵《宗喀巴赞》………。” 从此后,拉 寺决定“诸如午间法会等均依郭莽经院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设立相应的法会制,并将八月初一作为期中假日。法会期间,晨、午、晚三时,供斋僧茶饭七次,期中假日早晚,供斋僧茶五次,均由拉章负担供施。”在冬季大法会时,“尊者吩咐道:从现在起,每年按哲蚌寺郭莽扎仓之例,举行四次月季法会,四次中期法会,一次七月法会,每年共举行九次法会,不能间断!并将《大乘密云经》和《入行论》二经定为僧会必诵经文。”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拉寺闻思学院建造之始末,其修习体制都是嘉木样一世按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的体制而建立的,这与大师在哲蚌寺郭莽扎仓任 ,8年堪布时期所研究的修习体制是分不开的;大师深奥的佛学造诣也是拉寺闻思学院修习体制健全的一大因素。
  
  据传,色居金刚持等曾对嘉木样一世有过关于兴建密宗学院的指示,对此大师牢记在心,暗中也为之奋斗。大师在卫藏的盖培地方修行时“曾令甲霍尔瓦·彭措旦增把密宗续部下的一切规章制度、读诵音调等了解掌握好,以备日后有用。”由此可见,大师早就有创建密宗学院的宏伟设想。公元1716年,一世嘉木样兴建了拉寺的续部下学院,其修习仪轨“系根据后藏喜饶桑盖法师传续而来,主奉密宗集密、怖畏九首、大自在、三大金刚、六臂和法王护法。”殿内主供从西藏请来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和大藏经《甘珠尔》、金写本《贤劫经》等。续部下学院建成后,大师亲自给僧众讲授了《四注合璧》等经典,要求学院每年举行一次《四注合璧》和《注疏》的科目考试,“并且命令诵经音调及仪轨,按照续部下院(指拉萨的下密院—— 作者)的仪轨执行”要竭尽全能弘扬密法。至此,大师兴建密宗院的宏愿已实现,又为拉寺增添了一所学院;修建时从前、后藏等地区邀请了大批著名的木匠、石匠、画师和雕塑师等,这些艺师在闻思学院和续部下学院殿内绘制、塑造了大量的壁画、泥塑、铜制佛像;从此,拉寺的绘画、雕塑体系有了初步发展,同时,为其他学院修习体制的确立和逐次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从公元 1711年到公元1717年间,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每年从本寺选派优秀学僧到西藏留学深造,考取学位;公元1718年在拉寺设立了学位制度。在大师短短几年的努力下,依照西藏各大寺院的状况,在拉寺建立了显密双修的教育体制,成为安多地区又一座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
  第二世嘉木样时期(1728——1791年)
  在历辈嘉木样活佛系统中,嘉木样二世对拉寺的巩固和发展并将其影响扩大到安多各地、西藏、内蒙古起过关键作用,在建立和完善拉寺闻思学院、续部下学院、时轮学院、医药学院修习体制方面大师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大师确立了以显密二宗授讲修习为主,以医药、天文、历算、词章、音韵、书法、声明、绘画、坛城绘制等为辅的修习体制后,全寺宗风得以大振,掀起了勤奋攻读,精研深修的热潮。
                                    
  嘉木样二世·久美昂吾于藏历第十二甲子土猴年,即公元1728年3月8日出生于青海尖扎县囊拉部落世袭土官之家, 岁才进拉寺坐床。公元1752年10月,嘉木样大师入哲蚌寺郭莽学院般若部的“论新”级,在学院堪布桑吉多杰座下聆受教程,拜尊大学者勒本·罗桑达吉为经师。1753年参加了拉萨祈愿大法会的辩经活动,参与哲蚌寺及郭莽学院的一切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1757拜谒班禅六世,聆受《菩提道明灯》等许多经典教法,并随扎什伦布寺瑜珈高师象雄·益西塔伊聆受诸多密乘教法。大师在西藏的八年深造,完成了般若部、中观部课程,成绩突出,并研习了《俱舍论》《戒律论》和《释量论》经典及其印藏学者所撰注著作,全面通达了五部大论。对于密宗,大师一方面自修诸多本尊本续等经典,而且广泛聆受灌顶教敕、随许、导释、秘诀等,从而达到了高深的密法修炼境界;荣获哲蚌寺“格西”学位。大师32岁时返回拉寺,于1760年就任本寺第11届总法台;依在西藏所学的知识,对拉寺及学院的修习体系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和补充,开始实施了拓展政教事业的一系列重大措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