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境内罗马战俘城”问题检评

时间:2009-7-24 13:48:28  来源:不详
罗马和安息仍在进行战争,而王莽篡位时的中国也在与匈奴争夺喀什噶尔,从安息引入罗马战俘,可能发生在这一时期。“德效骞教授将骊靬置县追溯到公元前36年和这个时期的罗马战俘,似乎太过于久远了。他强调罗马传统在骊靬县一直保留到公元7世纪。如果公元5年在中国边陲为罗马士兵建立的一个城市得不到另外大量士兵的补充,它能够持续那么长时间吗?”[11] 1969年杨希枚撰文力驳德效骞观点之非,认为其说“几无一是处”。(杨希枚:《评德效骞古代中国境内一个罗马人的城市》,《书目季刊》1969年第3卷第4期。)1991年莫任南发表文章,认为德效骞的考证“虽然详尽,然多穿凿附会”,以所谓操练“鱼鳞阵”法和城外筑木城之法为罗马人所独有而断言匈奴单于军队中有罗马士兵存在观点,只不过是“猜测之辞”。[12]
需要指出的是,以文献资料论,即使承认中亚匈奴阵营中有罗马士兵,也不能证这些罗马战俘被带到了永昌郡。《汉书·陈汤传》记载都赖水战役的结局:“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汉军所获俘虏被分配给了西域各国,并未东来。罗马战俘东来之说,可谓于史籍无征。而且,新发现的汉简记载证明,中国境内的骊靬置县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60年以前,远在公元前53年卡雷战役和公元前36年都赖水战役之前。[13]骊靬为罗马战俘城之说,可谓与史实扞格不通。
《人民日报》的报道称,揭开罗马军队的最终命运问题的谜底,是中、澳、苏史学家“协同攻关,结合中西史料对比研究”而完成的。对此,我们应指出以下几个事实:
第一,报道说,考证出骊靬城位于甘肃永昌境内是中、澳、苏学者研究的成果(《参考消息》的报道说是哈里斯的结论),而事实是,早在1957年德效骞就在文章中明确地说:“这个以中国人称罗马帝国的名字命名的城市(骊靬)位于现今永昌南部,永昌位于甘肃省西北指向的狭长地带。”1982年出版的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第33-34页“凉州刺史部”更楚地标明古代骊靬城在今日永昌西南部的位置。但这本《中国历史地图集》早在1974年就已出版使用。
第二,《参考消息》的报道说,澳大利亚的哈里斯是在1981年参加罗马诗人贺瑞斯(公元前85-公元8年)的研讨会时引发探索兴趣的。据说,1989年哈里斯从澳洲来中国甘肃寻找骊靬城,是“受到卅年前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德效骞说法的吸引”。[14]如此,则可断言,哈里斯所持见解的发明权应属于德效骞,尽管后者的观点并不正确。
第三,德效骞论文的中文摘译发表于1988年6月出版的《中外关系史译丛》第4辑,[15]比中、澳、苏史学家的发现至少要早一年多。《中外关系史译丛》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刊物,中外关系史研究者不会忽略它的存在。耐人寻味的是,澳、中、苏学者们所持匈奴军队中有罗马士兵的三条理由,即“奇怪的军队”——会操练“鱼鳞阵”的军队、城外的“重木城”和描述军阵的图画,以及对于这些罗马士兵进入中国境内的途径,与德效骞完全相同;而其思路、所使用的材料、论据、结论、乃至所使用的语言,竟然与德效骞论文译文全无二致。如此巧合的“研究成果”使人不能不怀疑其性质,是“新发现”,还是发现了别人的“新发现”?这些问题恐怕只能由当事者自己才能回答。
三、骊靬置县之原因与永昌地区外国形体特征居民之由来
骊靬县作为张掖郡所辖十县之一,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骊靬,《汉书·张骞传》作犛靬,服虔曰:“犛靬,张掖县名也”;颜师古注:“犛靬即大也,张掖骊靬盖取此国为名耳。骊犛声相近,靬读与轩同。”显然,骊靬县以犛靬国而得名。那么,历史上的犛靬国又指哪个国家?
最早提到“犛靬”(作“黎轩”)一名的人是张骞。公元前128-127年张骞第一次出使大月氏时,获悉西域诸国中有黎轩国。根据《史记·大宛列传》,黎轩国在安息(即波斯安息王朝)之北,具体方位则晦暗不明。不过,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仍将黎轩列入通使范围。张骞代表汉廷派出的使者大概未到达黎轩,但他派往安息的使者却与黎轩人有过直接的交往。《史记·大宛列传》:“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 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