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
忽必烈──东方帝国的创
最新热门    
 
忽必烈汗远征日本史事补正

时间:2009-7-24 13:48:34  来源:不详
不论“鹰岛”实在“肥前国”,即此“误”也未免显得过于复杂。“五龙”,“和训”即“ゴリエウ”,与“枯髅”的“汉读”音近;“五龙山”或即“枯髅山”。郑思肖《心史》卷上《元鞑攻日本败北歌》:“元贼闻其富庶,怒倭主不来臣,竭此土民力,办舟舰往攻焉,欲空其国所有而归。辛巳(至元十八年)六月半,元贼由四明下海,大船七千只,至七月半,抵倭口白骨山,筑土城驻兵对垒。晦日,大风雨作,雹大如拳,船为大浪掀播沉坏,鞑军半没于海,船仅回四百余只。二十万人在白骨山上,无船渡归,为倭人尽剿。山上素无人居,唯多巨蛇,相传唐东征军士咸陨命于此山,故曰白骨山,又曰枯髅山”。[46]
就是在“征东”主力移泊“鹰岛”或“竹岛”的时候,“江南军”的原目的地“平户岛”仍然留驻武装人员。《元史》卷165《张禧传》:“时朝廷议征日本,[张禧]请行,即日拜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与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同率舟师,泛海东征。至日本,即舍舟筑垒平湖岛,约束战舰,各相去五十步止泊,以避风涛触击。八月,飓风大作,战舰悉坏,所部独完,文虎等议还,禧乃分船与之。时平湖岛屯兵四千乏舟,禧曰:我安忍弃之!遂悉弃舟中所有马七十匹,以济其还”。[47] 类似的屯守地,似乎还有与“达可岛”异处的“铁灵山”、亦“髑髅岛”。《滋溪稿》卷21《张氏墓志》:“朝廷以日本梗化不庭,出师征之,公(马马其,总把)又在行。由庆元路泛舟入海,凡七昼夜,抵达可岛,去其国七十里。潮汐盈涸不常,舟弗能进,乃缚舰为寨,碇铁灵山下,命公守之。八月一日,夜半飓风大作,波涛如山,震撼激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明日,大帅命公先归”。[48] 《秋涧集》卷40《泛海小录》:“自志贺东岸前去太宰府三百里,捷则一舍而近。志贺西岸不百里有岛曰毗兰,俗呼为髑髅岛,即我大军连迫遇风处也。大小船舰多为波浪前触而碎,惟高丽船坚得全,遂班师西还;是年八月五日也”。[49]
“征东”士卒逃归者的数量,可能远比一般所认为的要多得多。“东路军”的忻都、洪茶丘、金方庆,“江南军”的范文虎、李庭、张禧等无一丧生。而《至正昆山郡志》卷5提到的朱清、许兴祖、刘必显、黄成等人,行文都并没有涉及他们的“遇难”:“朱清,{已卯}[辛巳]从征日本”。“徐兴祖,复从右丞范文虎征日本,有战功”。“刘必显,辛巳从李元帅(庭)征日本”。“黄成,至元辛巳,右丞范文虎征日本迤南,辟置麾下,多委力焉”。[50] 难以想像的是:当时似乎还有“全师”归返的单位。程文海《雪楼集》卷17《巴约特墓碑》:“至元中,进[伯都]阶怀远大将军、管军万户,领江淮战船数百艘东征日本,全军还;有旨特赐养老一百户”。[51] 回转的士卒,多取道高丽。《元史》卷162《李庭传》:“[李]庭抱坏船板,漂流抵岸,下收馀众,由高丽还京师,士卒存者十一二”。[52] 《滋溪稿》卷21《张氏墓志》:“公(马马其)由耽罗逾高丽、渡辽水以趋京师,遂归于池州路”。[53] 《桐江集》卷续32《孔端卿东征集序》:“君(孔端卿)偶得不死,附小校破舟登所谓合浦者,过平壤之都,渡辽阳之水,历故女真、契丹之境,由平滦路抵燕山,凡九十四日,徒步七千馀里。又久之,然后复得南归”。[54]

合罕远征日本亦“元寇袭来”,似乎既是“偶然”又是“必然”发生的事件。说其“偶然”:元世祖的初旨在于“通问结好”,所遴选的“国信使”又大多可堪“寄命”。就是“弘安”役后所派、缘遭不测未达的王积翁,也是后人称道的“节臣”。黄溍《金华集》卷8《王积翁祠堂碑》:“至元二十一年四月,发庆元路,五月,抵耽罗。耽罗人或劝公(王积翁)勿轻往,不听。七月,至日本境上。先令持旗榜谕其国,中弃遗书国主及用事者,日本遣臣郊迎,遂以诏书入。辛卯望,舣舟对马岛,寅夜,俄有举火噪欢岛上者,公竟遇害而薨”。[55] 王祎《王忠文集》卷1《赠别王季野判官入闽兼柬其弟季耕照磨》:“嗟哉日本役,遗志更昭晰”。[56] 说其“必然”:元世祖是位热衷军事征服、喜好远藩进贡的皇帝,而占日本国主导地位的大和民族又是特别地自尊自重;因此,武装冲突在所不免。《北条九代记》卷10《蒙古牒书を日本に送る》:“斯る所に、蒙古大元の状书を日本に送り、筑紫の宰府に著岸す。即ち关东に送り遣されしに、武家より禁里に奉らる。当今敕を下し、菅原宰相长成に返简を书しめ、世尊寺经朝卿是を清书す。然れども武家内谈の评定あり。蒙古の书面颇る无礼なりとて、返状に及れず”。[57]
“征东”的基础,还在于中世纪以来日益频繁的东北亚海上交通。凭借带有“季节”特色的“信风”,人们可以用很短的时间飞渡大洋。现在的人们无法相信:在当时的条件下,数千里的航程能在十日内完成,而从韩半岛南部到九州岛只二天半,从浙东的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