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齐民要术》的林副产品
从《齐民要术》看少数民
有关《齐民要术》若干问
《齐民要术》的撰者、注
孔子何以赞美《齐风·猗
从《齐民要术》看古代农
由《齐物论》谈庄子
最新热门    
 
《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小议

时间:2009-7-24 13:50:06  来源:不详
法;养羊第五十七;养猪第五十八;养鸡第五十九;养鹅鸭第六十;这是全书的畜牧部分(还有养鱼第六十一因包括水生植物在内,不计在畜牧内)。按其标题的次序看,牛在马和羊之前,体现了农耕是重点,猪退居牛、马、驴、骡、羊之后,也反映了北方农业的特点。但如按叙述文字的内容和数量来看,情况发生了颠倒,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叙述马的字数占全部畜牧字数的45.45%,羊占25.75%,马和羊合占71.20%,是绝对多数;牛的字数仅和鸡鹅鸭一样,只各占6.06%,猪居末位,仅3.93%。因而按字数的次序是:马、羊、牛、鸡、鹅鸭、猪。驴的饲养方式和马相似:“驴,大都类马,不复别起条端”一笔带过;骡则只有极短几行字带过。对马的叙述,着重“相马”,相马的目的在选挑善于奔跑的军马,如什么样的马,日行五百里,什么样的的马,日行千里之类。相马的内容都引自汉代的《相马经》,饲养和治病部分则为《齐民要术》所增加。养羊的内容也很丰富,其中制作毡,酥酪和干酪的方法反映了牧民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把畜牧和种植合起来看,则种植业的比重远超过牧业,二者约成79.01:20.98之比。笔者感到这个比例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北魏时期汉族和游牧族融合中,北魏统治阶级采取汉化和重农政策下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此后中国的重要农书中,马都从农书中分离出去,以专书出现。像元·王桢《农书》,畜养篇的内容甚少,并把马虚立于牛之前,说:“今农家以牛为本,虽以马为首,略叙于此。”一笔带过,正式从养牛开始。徐光启《农政全书》和清《授时通考》虽也引用了《齐民要术》等的大量历代马的资料,但它们的性质与《齐民要术》完全不同,不是反映明或清代的情况,只不过是历史文献的摘录而已。《农政全书》的真正贡献是新增了非常有价值的淡水养鱼和养鸡的经验和养蜂、治狗的处方等。魏太武帝灭夏后曾在河西建立大牧场,养马200万匹,牛羊无数;孝文帝迁都洛阳,建河阳(今汲县)牧场,养军马10万匹,又每年从河西牧场选马,先送到并州牧场,过一段时间再迁到河阳,使之逐渐适应内地风土。所以《齐民要术》时所录的养马相马经验是实用的技术,完全不同于后世农书的照抄古书。



北魏的统治是与南朝相对峙,所以《齐民要术》的叙述只限于黄河流域,但也通过信息交流而获得南方农业的一些情况,将其专列为卷十“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其中所提到的如苕子,蒋(即雕胡)等都很有价值。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北魏在异族统治下却写出了像《齐民要术》这样的名著,而南朝为人文精英会聚之,却出不了一本农书?我想,历史地看,南方的农业虽然起步甚早,河姆渡与裴李岗几乎同时,但因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稀少,不赖农耕,也可给食,延缓了发展。(还有一个现在无法解答的原因是南方良渚文化的突然中断,楚文化的成就尚未揭发等,这里暂不提它)。秦汉大统一以后,北方已有两千年的文字使用历史,而南方在司马迁的笔下还是地广人稀火耕水耨,饭稻羹鱼的生活。缺乏如北方那样的丰富农业经验和历史文献的积累,即使要写,也不可能像《齐民要术》那样的旁征博引。但这仍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应到南朝本身去找。南方是从三国吴开始,加快了开发,东晋至南朝,又大大加快了步伐,无论从哪方面看,南方的农业特别是水利建设和水稻生产,已甚为发达,超过了北方。这得力于北方人口大量南下带来的农业技术,和100多年下来的建设,人口增加了,新兴的城市也不断出现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高了寄生在农民身上的上层贵族和士族的生活水平,谢灵运的《山居赋》所描绘的庄园农业(今浙江绍兴)之兴旺,即是很好见证。反之,北魏在长期战乱后,农业的困境在《齐民要术》中却有明显的反映,突出之点在缺少肥料,在《齐民要术》中大田轮作都没有施肥,强调深耕多次中耕而不讲基肥追肥。只有蔬菜作物和大麻才讲述施肥,蚕矢成为重要的肥源,甚至连陈墙土都要利用起来,所以特别重视轮作和绿肥的应用。通常人们都把《齐民要术》所讲的强调轮作和使用绿肥,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在当时是出于 不得已的挖掘潜力的措施。南方则人多猪多,人畜粪也多,文献表明都作了充分利用。南朝的上层建筑如文学艺术家哲学以及医药科技都很发达,它们都是由农业支撑喂养起来的,但是贵族和士族们的生活奢靡享乐,精神玄虚避世,或寄情山水,闲适优逸,对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可说毫无体会。更谈不上写什么农书了。而农民的生活则在贵族寺院等的重重盘剥下,难以为继。在中国的历史上,总是农业愈发展,愈培育了光辉的上层文化,上层统治阶级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