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模式的滥觞(3)

时间:2009-7-24 13:50:24  来源:不详
。在英国和法国,这一矛盾是通过市民革命来解决的,市民革命摧毁了绝对王权,摧毁了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使民间私人资本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中国,由于缺乏自下而上的发展力量,民间私人资本主义不可能战胜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给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以冲击的,不是民间私人资本主义,而是外国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以武力为背景,冲破官僚垄断资本主义,民间私人资本主义也获得极为狭窄的发展空间,这是甲午战争以后的事情。

结语:洋务运动时期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滥觞

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与民间私人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从现代化角度看,实际上就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现代化和民族资本主义现代化这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斗争。斗争的实质是,以民间私人资本为基础的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把中国引向民族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力图通过官督商办的形式获得国家政权的支持,而清王朝则要把中国引向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力图通过官督商办的形式把民间私人资本纳入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轨道。在洋务运动以前,双方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期,也是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滥觞期。甲午战争以后,民间私人资本和清王朝之间关于现代化模式的斗争还在进一步展开,并且扩展到了政治领域。

甲午战争以后,除了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民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继续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进行交织斗争外,还出现了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追求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尝试,力图将中国引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与民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一、后者力图促使清政府实现自身的近代变革,使清政府蜕变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权,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前者则认识到清政府是一个根本无法改造反动政权,力图推翻它并建立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以此推进资本主义现代化;二、后者追求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而前者则要限制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力图用发达国家资本的方式节制私人资本,以此防止因私人资本的过度发展形成私人垄断资本,因此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模式与民族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间也是相互交织、相互斗争的。清政府、立宪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之间关于中国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走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呢,还是走民族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或者是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斗争,构成晚清最后时期决定中国发展方向的历史壮景。


[122]《交通史电政篇》第1册,第8-10页。

[123]《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3,上,第13页;《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28,第4页。

[124] 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7、172、281、282页。

[125]《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第10页。

[126]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四),第14页。

[127] 参见章鸣九:《论李鸿章的变法思想》,载《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28] 李鸿章语,见《洋务运动》(五),第319页。

[129] 参见章鸣九:《论李鸿章的变法思想》,《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30] 姜铎:《洋务运动总论》,载《学术月刊》1983年第1期;《慈禧与洋务运动》,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

[131]《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8,第20-21页。

[132]《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0,第9页。

[133]《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第49页。

[134]《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98,第36页。

[135]《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41,第34页。

[136]《东华续录》,光绪朝,卷150,荣禄奏;卷154,戊申谕军机大臣等。

[137]《盛世危言》(五卷本),卷五,《民团》附论,此处转见夏东:《郑观应思想发展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

[138]《盛世危言后编》,卷8,第74页。

[139]《盛世危言》初编,卷3,第11页。

[140]《盛世危言》三编,卷2,第1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