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浅谈清末法律修订的政治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南方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最新热门    
 
中国经济史学百年历程与走向

时间:2009-7-24 13:50:40  来源:不详
  一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来临,在这个时候,对基本上与二十世纪同行的中国经济史学进行回顾和展望,即使不是绝对必要,也是十分应时的。

二十世纪以前中国不是没有经济史学,相反,自司马迁作《史记•平准书》、班固作《汉书•食货志》,历代关于经济史的记述可以说是延绵不断,源远流长的。但它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封建的正统史观,所记述的主要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的经济主张,对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经济生活,它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此种反映的自觉性,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不是现代意义的经济史学,可称为传统经济史学。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是在西方近代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传入中国以后才形成的;而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出现相对晩后。20世纪初,梁启超大倡“史学革命”,社会经济进入史家的视野。梁氏本人也尝试用西方的经济理论来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上某些经济思想和经济现象,可以视作中国经济史学的滥觞。以后又陆续出现用新的理论、新的体裁编写的财政史、田赋史、田制史、盐务史、商业史等方面的论著和经济资料的汇编。可见,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是历史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才出现的。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史学经历了三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中期。

它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而且它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也引导人们去关注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的历史。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国农村性质的大论战和作为其延伸的中国社会史的大论战,则直接促成了我国经济史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出现。当时中国经济史研究非常活跃。以郭沫若、李达、吕振羽为代表的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首先运用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剖析当代社会经济性质及其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历史的普适性,这些研究不但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础,而且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经济史也有开创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3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以经济史命名的学术刊物——《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后改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在这个刊物的背后活跃着一个学术群体——由吴晗、汤象龙、梁方仲等学者組成的“史学研究会”。他们有比较进步的史观,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证研究,不少人成为后来经济史研究的台柱。1934年12月陶希圣创办了《食货》半月刊,是我国第一份关于社会经济史的专业性期刊,它联系了不少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次高潮中,包括社会经济形态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成为研究对象,人们用近代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和方,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专著和论文,其研究的广度和深都是过去的“食货”式的记述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它标志着独立的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科的正式形成。

1937年7月爆发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经济史学蓬勃发展的势头受到了压抑。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困难的条件下,史学工作者和经济史研究者仍然继续中国经济史研究,并把它推向深入,取得不少成果。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经济史研究获得了重要发展。

第二个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经济史学以至整个中国史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它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史研究的发展。由于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基础的作用,经济史研究第一次被纳入史学的主流之中(在解放前,中国经济史虽然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在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代表的史学主流中并不占什么地位)。在政府的倡导下,中国近代经济史开始了从系统收集整理资料着手的学科基本建设。1953年,由中央政府组织成立的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决定,由中国科学院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